新野,明德作坊,铁匠坊。
谭木匠和贺铁匠两个人还在商量着的时候,戏志才和郭嘉两个人慢慢靠了上来。
“两位师傅,你们这做的是耕犁?”戏志才上前轻轻咳了一声,引起了两个人的注意之后,才开口问道。
谭木匠和贺铁匠两个人停下讨论,转头看向靠上来的两人。只看两人的衣服就知道,是董先生的学生。两个人自然不敢怠慢,连忙要行礼。
戏志才自然拦下两个人,道:“不必如此!某家观之,你们做的应该是耕犁对吧?可是我感觉有些奇怪。别看我现在这样,小时候也是个种田的好手。只是从未见过如此奇怪的耕犁,这是新发明的吗?”
“发明?”谭木匠挠了挠头,有点儿没弄明白这个词的意思,不过却也不妨碍他解释:“这个叫曲辕犁,跟之前的耕犁大不一样!”
“曲辕犁?”戏志才刚才就发现了,谭木匠两人正在制作的这耕犁的犁辕是弯曲的,不同于之前的直辕犁。
谭木匠继续解释道:“这是董先生给的图纸,老头子跟贺大郎制出来的的。已经做了不少了,现在正做的这个,是最好的。不管是用料还是用工,都非常的讲究。”
“爷爷,跟我们说说曲辕犁有什么不同吧?!”郭嘉乐呵呵的问道。
“好好好!”谭木匠高兴地说道:“这曲辕犁啊,是真的好用。董先生,是真的厉害。”大概是因为人老了,就是话多。在说之前,谭木匠絮絮叨叨的说了半天有的没的,才开始向两人解释曲辕犁。
“曲辕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几处重大改进。首先是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牲畜。”说到这个时候,谭木匠很是流畅,说完了又笑道:“这都是董先生说的,就老头子的真实体会来看,好处很多。”
“比方说呢?”戏志才追问了一句。
“旧式犁长一般为9尺左右,前及牛肩;曲辕犁长合6尺左右,只及牛后.犁架变小重量减轻,便于回转,操纵灵活,节省畜力,由二牛抬杠变为一牛牵引。而且,由于占地面积小,这种犁特别适合在南边的土地上耕作。那地方河网密布,耕地零散。以前的耕犁并不是很好用。”
在这里要说一下,经过这么几年的发酵,《算学》所带来的全新计数方式逐渐被大汉朝所接受,阿拉伯数字也取代了麻烦的汉字数字。当然,眼下它们叫董氏数字。
“好处还有呢,省时省力,一人一牛,一天耕地上百亩都没问题!”谭木匠用夸张的声音夸赞着曲辕犁。
戏志才和郭嘉两个人附和着。
郭嘉主要是觉得高兴,总之自己老师做的东西很厉害,他就很高兴。十几岁的半大小子,再聪明敏锐也只是一个孩子不是?
戏志才则不同,他不知道一人一牛一天百亩这个说法是否是真的。但就算不是真的,想来也不会差太多。这就意味着,同样的耕地,只需要更少的人手就能耕种。反过来说,同样的人口,可以开垦更多的耕地。
这就是技术革新带来的生产力的进步!
戏志才一瞬间觉得自己终于弄明白了为什么老师这么看重技术革新。仅仅一个曲辕犁的出现,就可以让大汉朝开垦更多的荒地,获得更多的粮食,养活更多的百姓。这可比什么之乎者也的东西强太多了。
......
董明从造纸坊出来的时候,本来打算去铁匠坊看一看。可是刚一出来,就遇上了马令的亲兵,说是有贵客找他。如今被马维留在了县衙。
董明很是好奇,不知道是谁会在这个时候过来寻他。不过左右就是县衙的距离而已,他跟一个学生稍微交代了两句之后,便直奔县衙。
到了县衙,就看到一个看起来有些面熟少年郎站在门口,正在迎接他。
“先生!”少年郎见到了董明,连忙遥遥行了一礼。
等走得近了,董明才认出来,这少年郎恰是之前有过一面之缘的刘琦。那么寻他的人是谁就不用说了,肯定是那位嗜酒如命的刘表。
“不过,刘表找我干啥?”董明有些闹不明白。
“刘琦啊!”董明看着刘琦,发现后者变得强壮多了,皮肤也黑了一些,笑着道:“气色不错啊。”
刘琦闻言挠挠头道:“那日先生离开之后,小子便央着父亲给找了个武师,这两年一直在习武。”
说着,刘琦还摆了一个似模似样的花架子。
董明点点头,道:“继续努力,但是读书也不能落下。”
刘琦闻言冲着董明眨眨眼,道:“肯定不会的。”
“走,咱们进去吧,你父亲怎么会来这里呢?”董明觉得很奇怪。
“送我来上学啊。”刘琦理所当然的说道。
“哎?不会是明德书院吧?”
两人边说边走,很快入了正堂,马维正在陪着刘表吃酒。董明见这不早不晚的,两人就开始吃酒,立刻就明白,这肯定又是刘表自己馋虫上来了。
“明,来迟了!”董明朗声笑道。
刘表此时正在喝酒,估计是酒劲上来了,见到董明过来,大笑着站起来,道:“来来来!伯照,你我满饮三百杯,好好叙一叙这离别之苦,重逢之乐。”
董明觉得自己肯定一脑门子的黑线,伸手接过刘表的酒杯,一仰头喝了下去,道:“景升兄,你吃醉了。”
“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