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南明日不落>019 建立复国军

白文选的犹豫和态度,白明修是一清二楚的。

在白文选参与的第一次南明小朝廷的朝会上,白明修就很干脆地抛出了“军改”的方针。

“……由澳洲的经验来看,军队在未来都将以火器化为主。火器会变得越来越厉害,不管是战马、盾车都无法阻挡强大的火枪和火炮。逆贼吴三桂此时已经在云南点兵,两路进发,估计最多三四个月,就会抵达阿瓦城下。如今之计,我军必须加速组建新军。为今之计,不能再拘泥于谁的部属谁的部属,大明若亡,谁都没有好结果。所以,本宫要将明军按照新法,编制为不同部队。”

白文选才不会信太子这样的话,在他看来这就是明显地夺兵权了,他出言反对道:“殿下,如您所言,与吴三桂的大战迫在眉睫,这个时候却要打散重组军队,用咱们都看不懂的东西去管军队,这个太过冒险了啊。”

面相只有十四岁的白明修双目含着精芒,望向白文选,道:“巩昌王,冒险与否,有本宫说了算。”

白文选觉得有些棘手,他还是想找些什么话来反对,但是他却看到,就连李定国都盯着自己,明显是站在了太子的那一边。

而朝会的与此同时,白明修授意手下赵旭、林正等人,将白文选的手下们给请到了一间大宅中,名义上是请各位同袍吃酒。可是吃到一半,白文选的部将张国用想要离开的时候,却被林正给阻拦了。

“干吗,还不让人走了吗?你们是什么意思?”张国用惊怒地道。

林正简单地道:“奉太子殿下之命,筹组大明新军,集合各部军官进行封闭培训,所有人不得私自离开集训地。”

张国用大怒:“这是将我们软禁了起来!”

林正一板一眼地道:“培训就是培训,之后学习成绩好,考核好,是能够升官的。”

这话的潜台词是,如果不好好干,不能让太子殿下满意,你也就别干了。

一时之间,阿瓦城居然再度显得有些混乱了,白文选军中几乎大小的首领都被抓了去,甚至李定国军中也有一些不听招呼的人,还想闹出乱子,最终被李定国亲自出面给提走了。

尽管李定国也觉得白明修的做法有一些冒险,但是现在李定国已经对白明修存在了一种迷信,甚至觉得白明修的雷厉风行手段,正是一位皇帝所需要的。而且在这个节骨眼上,整顿军队也确实是不可缺少的。

白明修有忠于自己的警卫连、铁炮足轻和蛮族兵作为“宪兵”,把不老实的家伙都收拾了一遍,基本上闹了一天的时间,明军只能老老实实地接受改编了。这个过程跟白明修想得差不多,并不算多么顺利,如果没有李定国的支持,他肯定搞不下去。

白明修清点明军装备,现有燧发枪2000支、火绳枪1000余支,至于那些三眼铳之类的东西,白明修直接从正规军序列里剔除掉了,而是扔给了蛮族兵。蛮族兵在山野之地作战,不需要组成什么线列,所以能一次击发的三眼铳之类的火枪就够用了。

依靠着强力手段,白明修还是拉出了一个近代化明军的架子。白明修很直接地给了这支军队一个新的番号——“大明复国军”。明军可战之兵员额为14000多人,白明修将其划分为了线列步兵、重步兵、长矛兵、山地步兵、弓箭手、游骑兵和炮兵。具体编组如下:

大明复国军陆军线列步兵第一团、第二团、第三团,装备燧发枪和火绳枪。每个团下属四个营,每营下属三个连,每个排32-36人。线列步兵总员额:3521人。

大明复国军陆军重步兵第一团、第二团,士兵披甲,使用的主要武器是刀盾一类冷兵器,编制跟线列步兵是类似的。重步兵总员额:2208人。

大明复国军陆军长矛兵第一团、第二团,装备2米以上长的长矛,士兵披轻甲。编制也跟线列步兵类似。长矛兵总员额:1860人。

大明复国军陆军山地步兵第一团、第二团,是由白明修的蛮族兵组成的,武器装备缅刀,以及一些中式火器。编制类似线列步兵,总员额1967人。

大明复国军陆军弓箭兵第一团,主武器为弓弩,编制上每个中队100名弓手,大队下属5个中队,弓箭兵第一团总员额1146人。

大明复国军陆军游骑兵第一团、第二团、第三团、第四团,主要披甲使用冷兵器的骑兵,编制上一个游骑兵团下属8个骑兵连,每个骑兵连约100人。骑兵总员额:3366人。

大明复国军陆军炮兵第一团,主要装备李定国和白文选军中各种弗朗机炮、虎蹲炮等威力不大的“轻型”火炮,加上白明修兑换的m1844拿破仑6磅炮,炮兵团编制下属炮兵营3个,员额仅有345人。

在白明修新组建的这支半近代又半中古的军队中,真正的主力是线列步兵团,白明修甚至还将铁炮足轻给拆开了,送到各部去做小军官,林正作为线列步兵第一团的团长。再就是四个骑兵团,白文选军中有大量的战马,正好方便了白明修组建了掩护线列步兵的骑兵团。骑兵可以执行冲击,并且在侧翼进行骚扰,还可以进行追击,是白明修现在战术里不可缺少的部分。

至于长矛兵,则是白明修跟古斯塔夫学的了。长矛兵组成的“野猪毛”阵可以有效的对抗骑兵,而且长矛兵列阵的威势还是很足的。

至于重步兵、弓箭手这类兵种,完全是因为白明修没有足够多的火枪,只能先行保留一些这样的中


状态提示:019 建立复国军--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