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南明日不落>654 喧嚣的主战舆论

“总编,新来的稿件都给你放在这里了。”杂志社的实习生小刘对小办公室里的周从文说道。

周从文点点头,捋了捋胡子,问:“关于声讨鞑清的情绪化文章有多少。”

小刘吐了吐舌头:“几乎全是。”

周从文叹口气:“也不怪记者们、撰稿人们这样子,毕竟西清这些日子搞的事情太过分了,其实我大明百姓都快忘了有这么一群鞑子,但是他们这样搞一搞,甲申之变的国仇家恨似乎又回来了。”

小刘还不到二十,是光复时代婴儿潮的一批,没有见过甲申之变的惨剧。他们成长起来的年代,是物质不断丰富、国泰民安的时代,他们只能从父母的嘴里,从历史课本上、以及老电影里去看到那段忐忑不安的岁月。

“可主管单位不是叫咱们杂志社控制声量吗?唉,也不知道官老爷们是怎么想的,都让鞑子欺负上门了,居然还忍气吞声,真是没有骨气。”

周从文笑笑,觉得这个小实习生真的是年轻,他道:“对比自己强的人,那叫忍气吞声,对比自己弱的人那不叫忍气吞声。”

“那至少也是个放纵了吧,而且,主编,您真觉得咱大明军队能打得过鞑清么?听说他们在欧洲几乎战无不胜呢。”

“鞑子相比大明,那是系统性的差距,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找补回来的。虽然朝野对于皇帝陛下为什么还不对鞑清出手议论纷纷,但毕竟这么多年来,陛下从一个少年时就能引领我大明光复,走向高峰,此时陛下春秋鼎盛之时,又如何比他少年时更差呢?”

“唉,之前那个刺杀,真的惊了全民。听说现在雪片一样的请愿书发到太平宫,请求陛下不要在随意出宫,最次也要加强安保了。我大明,真的不能少了陛下。”小刘叹气道。

周从文作为杂志《新文摘》的总编已经好几年了,从一个图书管理员到杂志总编,周从文也实现了人生的进阶。他住在上海已经二十多年,已经习惯了现在这种生活优渥的知识分子身份,摩登的上海更让无数人向往。只有他一点点看着大明从被灭亡到今日之壮盛,才能够深深体会到大明的力量。

而作为长期观察大明政治的知识分子,周从文更是比普通人看得深入。他虽然没有说话,但是他知道大明现在已经走在了一条稳定的体制化的道路上。尽管皇帝陛下对于大明帝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假设皇帝真的不在了,由年幼的太子登位,朝政也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人们常言道,光复朝英才贤士倍出,治国济世之才如过江之鲫。最难得的是,通过大明一系列的体制,使得这些英才大臣们即便有一些分歧,但是能够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他们更有集体执政的领导力,甚至是总理大臣的更替都是有章可循。贤能者根据政绩和考核得到提拔,甚至可以一路提拔到理政院最中央。最终大臣们和皇帝一起推举能够胜任内阁职位的大臣。

国之第一,已经是广泛的共识。不是没有人尝试继续在南明朝廷里搞党争这些窠臼,但最终都被清洗掉了。朝廷只会留下勇于任事、懂得办事规矩的人,不符合规矩的斗争都是被打击的。

“黎明前的黑暗,总是让人觉得难以忍受的。大明早晚会动手的,西清被灭只是时间的问题。”周从文笑了笑,对小刘说道。

“别想这些事情了,你又不是理政院的大员,好好做自己的工作吧。去盯一盯排版,我们这一期就要出了呢。”

——分割线——

白明修回京之后,出席了共和院的一次大议。

共和院已经成为非常有大明特色的机构,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个时代的议会基本都是不完全的权力机构,因为君权至大,所以议会更多是用来表达统治阶级利益的一个存在。而大明的共和院则更彻底一些,代表社会大众的利益更加广泛。它的存在更多是用来体现rén mín zhī shēng,并且对理政院的施政进行一个查缺补漏的作用。

白明修清楚自己只要来共和院,一定会被参议们一片主战之声淹没。

事实也确实如此。

皇帝向来是作为共和院首席参议、人民的第一代表,所以只要白明修在,共和院的议事活动就是由他来主持的。

“下面进行第一项议事……呃,有关共和院集体联署呈交给理政院、枢密院的对西清进行战争的议事。”

白明修也是蛋疼,共和院从来不是大明的权力机构,而是参政机构,对于大明的施政和社会、人民的一些紧要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寻求解决方案。所以共和院会针对特定问题进行讨论,然后通过决案。理政院等机构必须对共和院决案进行回应,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情况是理政院会遵循共和院的决案进行一系列的政策调整,或者支持共和院发布新法律法规。但共和院是没有权力直接通过一项议案,让它直接开始生效的。

就像是现在共和院要求对西清动武,但是他们没有权力来宣战,共和院只能提请理政院、枢密院来回应他们的战争要求,理政院代表内阁、枢密院代表皇帝,两院都有权力否决共和院的议案。

白明修只能往正襟危坐,开始听参议们高谈阔论。

“……自陛下遇刺日至今,鄙人已收到了超过七百封选区百姓发来的信件,二百多通电话,全部都要求鄙人作为选区当选参议,向我共和院、共和院首席即皇帝陛下表明,人民群众关于西清无端挑


状态提示:654 喧嚣的主战舆论--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