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一篇文章看到过这么一段话。
“俗话说:谷雨前后,种瓜点豆。每年四五月前后,正是时值乡下人春耕忙种的时节。在城里讨生活的乡下人,脑子里总有一股念乡的情节,每逢这个时节,大多人都在想着赶回情牵梦萦的老家。”
只不过能回到老家的人少之又少,总有各种各样的原因牵绊住人们回家的脚步。
直白得说,其实因为钱。
缘由忒俗,然事实如此。
独孤言志。
在城里讨生活快三十年,从十岁起在沿海城市讨生活,年近四十,他离开了繁华的都市,回了多年不曾回过的老家。
独自一人在城里生活多年,挣下偌大家业,累了,也倦了。没来由的突然感觉自己老了,回家的想法也就出现了。
落叶归根的想法,总是国人难以免去的情结。
去年年初,独孤言志回老家过上了乡村生活,日子倒是悠闲惬意,就是去年一年听了不少闲言碎语。
四十来岁的人了还未娶妻生子,身体肯定有毛病。
这种话听过很多次,独孤言志也不介意,就是平日下地挨骂还不敢还嘴的事令他有些郁闷。
对于一个在城里生活惯了的人来说,耕种是个极大的问题,家乡的长辈们当面骂几句那是为你好,不是关系亲近的人,别人还不见得乐意骂你。
要知道老家的乡里乡亲都知道独孤言志在外面混的不错,当年独孤言志的父母过世时,独孤言志从外地回老家那是带着一队豪车回来的。
过了十多年,突然孤身一人回老家种地当农民,在所有人眼里独孤言志肯定生意失败,没其他出路了呗。
在老人们的看来,独孤言志没有其他出路,回家种地其实也挺好,只不过不懂农事罢了,多骂骂,往后记住了那便好了,所以去年一年挨过的骂比他近二十年挨过的骂加起来还要多,不过倒也让他懂了许多。
清晨,鸡鸣未啼,第一抹晨曦刚照耀大地。
一位古稀之年的老汉背着背篓,扛着锄头,敲着独孤言志家的大门,砰砰响。
“傻小子,在不在屋头?”
“七叔啊,有啥事?”独孤言志端着脑袋大小的大瓷碗,一边西里呼噜的吃着面一边问道:“您老吃了没?没吃来我屋头吃点,我给您下碗面,我也才刚端上碗。”
也不知道是怎么得,在城里的时候吧,小半碗吃不了,回老家一年多,一斗碗吃不饱。
独孤言志嘴里的七叔姓徐,是位独居老人,与独孤家没啥亲戚关系,只不过独孤言志他们这一辈儿的人都这么叫,独孤言志也就这么称呼了,最初回老家的时候还不习惯,现在倒也习惯了。
徐七叔脾气不好,一个不顺心就骂人,据说儿女、孙辈好些年没回来看他,正是因为老头儿把小辈儿们给骂的不乐意回来的,夸张一些的,甚至说七婶就是被徐七叔给骂死的。
“咋的,才吃饭,我看你小子就是懒,你以为你还是大老板啊,这啥时间了,才吃早饭,今天不下地了。”
独孤言志委实不怎么爱听这话,自己已经起很早了,现在才六点多,居民点的人少说有一半的人还没起呢,自己怎么就懒了。
这话也就心里想想,说不出口。对徐七叔,独孤言志是感激的,一年多的时间,他早明白老爷子属刀子嘴豆腐心的人,典型的外冷内热。
所以,对于村子里的谣言,独孤言志一个字也不信。
独孤言志讪笑道:“吃过饭就去,不过······七叔,您找我啥事?”
“昨天下午,我去看了看你家的包谷地,要补窝,你小子去我地里挖一些补上,早就跟你小子说点包谷的时候顺便育点种,扣扣索索的,你哪像当过大老板的人。”
“我这不是怕您老又骂我败家子吗?”
独孤言志被骂败家子,当然不是因为平日里的开销,而是因为种地的原因。
徐七叔是庄稼老把式了,庄稼老把式点种都有条不成文的经验:玉米种二三不离四,豆子种**不离十,谷类一把撒出一条线。种子多点或散成堆,株距之间的疏密,疏了或者密了,都会被骂败家子,要是没点经验的人,还真轮不到他们干活儿。
只不过独孤言志自己要种地,自己家的活儿不得不干,所以常常被徐七叔骂败家子。
不知是不是想到了去年在地里骂独孤言志的事,老爷子脸上难得有了笑容,“懒得跟你小子多说,吃了饭早点来,等哈还要赶场,带你小子买些种子。”
独孤言志点头,吃过早饭连碗都没洗就去了玉米地,刚到就看见徐七叔正忙着给自己家的玉米地补窝,连忙接过了老人手中的活计。
徐七叔难得夸了句独孤言志不错。
“不错”
这两个字,不是夸赞独孤言勤快或者敬老,而是称赞独孤言志回乡种地的想法和一年多的坚持,独孤言志心里亮的跟明镜儿似得。
国家对农村的政策越来越好,种地也能种出前途,老爷子便有些想不明白现在的小辈们怎么一个个都喜欢往城里跑,也不知道城里有什么好的。
关门闭户,有些人甚至连邻居都不见得认识,若是一个人在城里打拼,回到家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就像自己父母当年去城里住了半年不到就吵着要回老家,回老家后每次打电话都一个劲儿的说还是家里好。
老人不懂年轻人为什么喜欢城里,晚辈们也不懂长辈们为什么宁愿回乡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