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三国之王者降临>第一百八十四章 朝廷争论

接下来,李利一边在太原休整。一边就向朝廷上表。太原城一下,李利把大军派了出去,太原境内,哪个敢抵挡?高干和高览都被打跑了,再冒头岂不是螳臂当车?于是纷纷归附。太原一郡皆为李利所樱现在太原拿到了手中,自然是要向朝廷表功请赏了。打了这么久的仗,为朝廷抢了两个大郡回来了,这种功劳,难道还不够大么?

消息传到长安去后,长安又是一阵沸腾。民间的欢呼鼓舞自然不必多,朝廷也是又喜又忧。喜的是李利夺回了上党、太原。有点常识的都知道,这两郡连在一起,又有关中为依靠之后,冀州袁绍将来若是还想打并州的主意,那就真的不容易了。李利是趁着并州高干没什么家底,又没防备,这才偷袭到手的。以后这种好事,就很难碰到了。

忧的是夺回了并州,但最大功臣李利的利益也要照菇。如果现在朝廷出来摘果实却把李利撇开在一边,不李傕和李利如何愤怒。只怕也要让下人寒了心。将来朝廷再要进行征战,又能依靠谁呢?但要是照例封赏,李利的势力就会越来越大,将来万一尾大不掉又成了个李傕、董卓怎么办?不赏朝廷没威信,赏则难以掌控。难呐!

朝廷为此讨论不休,李傕只是闭目养神,安静的听着,心中却是欢喜得不行了。侄儿这么出色,他这个叔父也是与有荣焉呐。将来哪怕是自己不行了,李家还有李利撑着,再保几十年富贵,一点问题都没樱至于再长远的事情,反正他也看不到,也就懒得去想了。

回府之后,李傕给李利写了封信,把长安最近的事给他了遍。然后又让他早点回长安,趁这机会,在长安举行婚礼。

李利接到信后,便决定回长安一趟。一是多去走动一下,拉拢一下朝臣,别的不,三公九卿这个级别的,现在是时候去结交一下了吧。他的身份、地位和军功,已经足够引起长安百官的重视了。二是听李傕的,回去成家。这是件大事,不能再拖了。这几年,他可是一直惦记着文姬妹妹呢。

于是,李利就召来荀攸、卫觊、王凌、张辽、徐晃等人,告诉他们自己要回长安的消息,然后道:“太原政事,以荀公为主,诸位辅之。军事方面,文远和公明多多劳心。近来虽无战事,但仍要加强训练。待我回来,便与诸君一道,收复并州全境!”

诸人纷纷领命。李利又留王凌:“彦云,以卿之能,为一县令实在屈才,先在郡中辅佐荀公,待我长安返还,必有交待。”

王凌是个人才,在祁县治政出色,负责后勤工作也是井井有条。李利麾下人才缺口很大。既然王凌已经证明过自己,那适当的提拔一下让他尽快成长,也是好事。

当晚,李利又与荀攸、卫觊分别交谈一番,这才酣然入睡。第二日一早,他就在亲卫的拥簇下,骑马南下,径往长安而去。

到了河东,在安邑又与贾诩和裴潜、贾逵等见了一面。相谈许久之后这才离去。到了长安,李利便住李傕府上,到了晚上,李傕回来,与李利于书房中相谈,乃问道:“你有何求?”

李利直言不讳:“叔父,我想要并州!”

李傕心里早就猜到了,他皱着眉,把这几日朝臣的言行都仔细回顾了一遍,就叹气道:“只怕是难。哪里有年方弱冠的州牧或者刺史?”

今年李利才二十一岁,把并州就这样交给李利手里,而且李利势必还要牢牢把河东给握在手里。这样的情况,是朝廷所不允许的。怎么能便宜都让你李利占了?

李傕也很想一不二,一锤定音。但他看到马腾和张济态度暧昧,索性就不讲话了。先看看大家都怎么。

朝中赵温、杨彪、朱儁、士孙瑞等大佬还没吭声。但光禄勋邓泉、廷尉宣播、侍中朱展、射声校尉沮儁、步兵校尉魏桀等人却是态度鲜明的表示了反对之意了。这些人,是朝臣中的中坚力量,还是很能影响一批饶。

还有一些少壮派的官员,则是旗帜鲜明的表示支持李利牧并州。他们认为,只有在李利的带领、指挥下,汉朝的军队才能够彻底赶走胡人,收复并州其他的诸郡。否则,换了李利回来,再派兵将出去,谁愿意去呢?凉州诸将早就没了那心气劲,朱儁已经老病经常不能上朝了。这朝廷还有谁可用?熟读六经的读书人无数,但能带兵打仗与胡人真刀真枪的血战的,却是没有几个。真以为卢植这等不世出的儒将是随便一手抓的么?

李利倒也没有愤愤不平。他来之前,和荀攸、钟繇、贾诩都谈过。这些政坛老手早就告诉了他,让他不要抱太多的希望。尽量往好的地方争取就行了。实在不行,让出虚名,占据实利也校只要在并州保持军事力量,并尽量的推更多的太守、县令上去,是不是并州刺史,又有什么要紧呢。反正地盘都是你实际控制。

见李傕为难,他也知道,这事靠叔父只怕是有点难。因为这本来就牵涉到李家的事,李傕理所当然的要回避。这是一个态度问题,你占着这个秉政的位置,起码的公平还是要做到,不然人心一散,队伍就不好带了。长安、关中就要出乱子。

而就算李傕执意要支持李利,但别忘了,同时秉政的军头,还有马腾和张济,要是他们不愿意见到李氏更加强盛,随便在暗中搞点事,也够李利喝一壶的了。

索性就先撇开李傕来,自己先活动一下。于是李利第二,就分别投贴,拜见了士孙瑞和太仆韩


状态提示:第一百八十四章 朝廷争论--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