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三国之墨香>134 谋徙长安 以应天人之意 下

雒阳;相国董府。

就在一日之内,董卓接连收到两封战报,一胜一负。

先是徐荣自荥阳派人送来捷报,大破关东盟军三万人,阵斩过万,俘敌数千,余者逃散,东部战线一切顺利。

不等董卓到朝堂炫耀武功,牛辅那边却传来噩耗河阳城外大败,上万人马,只剩下骑兵三千多,步卒千余人;如今退守河东,静待军令。

董卓恼怒之余,立即召来李儒、董白、贾诩等人。

“宗弼麾下虽有悍将,却无智士,导致有此大败。”董卓久经沙场,瞬间已有决断,“某家欲迁文和为讨虏校尉,前往河东相助”

牛辅,字宗弼。

董卓之子早夭,除了最为宠爱的董白,还有一女,嫁给牛辅为妻。牛辅能力中庸,却出任中郎将,位在李傕、郭汜之上,正因此故。

“诺”贾诩一听,正合心意。

黄金台封赏之时,贾诩官拜平津都尉,这次算是小有升迁;他心中素有丘壑,值此多事之秋,京师反是险地,能够外派河东,可谓意外之喜。

“孟兴等人有功,当赏妇人财物,此事交由文优督办。”董卓继续道,“此外,让孟兴派人将俘虏押入京师,某家要借一批人头立威”

徐荣,字孟兴。

牛辅兵败河阳一事,难以掩人耳目。献俘杀降,震慑人心,正是董卓惯用的血腥手段,最早出自魔士李儒。

“主公放心”李儒欣然应道。

“河阳不克,孟津、小平津俱在袁本初兵锋之下。”董卓沉吟道,“为防京师有人与之里应外合,某家欲迁都长安,你等认为如何”

他言下之意,自然是迁走天子、百官,以达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汴水、河阳两战,几乎同时发生,造成的影响也惊人地相似关东群雄固然恐惧更甚,龟缩不前;董卓也顾虑重重,已有谋徙长安之意。

李儒略一思忖,问道,“韩遂那边甚么立场”

两人谋划此事,看来并非一时,董白、贾诩却是首次听闻。

“韩文约极力赞同,并劝我西行合击,逼降皇甫嵩。”董卓嘿然道,“某家简拔关东士族无数,却多是忘恩负义之徒,不想韩遂等人,反倒成为臂助”

他曾奉旨讨伐西凉叛军多年,与韩遂等人互有胜负。

“关东士族,均有地域偏见,不足为奇。”李儒冷声道,“先秦之时,被尊为华夏正统的周天子一族,却偏偏出自关西,当真可笑至极”

所谓偏见,不过是某个群体在有意或者无意之间,为了放大自身优势,采取的一种常见攻击手段。

关东士族看不起关西豪门的粗鄙,后者又何尝不在鄙视前者的虚伪

“自古成王败寇”贾诩嘿然一笑,“只要权力在手,给士族一些甜头,自然有人歌功颂德,甚至引经据典,替你编纂一个显耀的出身”

与李儒的遭遇虽有相似之处,但在态度上,贾诩显然更倾向于因势利导,而非与关东士族对立。

贾诩眼光确实毒辣,纵观数千年历史,他所说的现象,可谓数不胜数。

“文优、文和所言均有道理。”董卓沉声道,“但此事大可容后再议,且说眼前之事如何”

“迁都一事,正是明智之举”贾诩见状,肃然道。

董白眼见事已至此,也表态支持道,“正该如此”

董卓掌权之后,倘若一直保持最初的姿态,那么袁绍等人断然难有作为;但如今的情况,早已经偏离董白的设想,留在雒阳,风险确实极大。

次日,董卓派人召来朝堂百官,廷议迁都长安之事。

“高祖建都关中,前后历经十一世;光武入主雒阳,至今也有十一世。”董卓凛然道,“根据石包谶所述,宜徙都长安,以应天人之意”

当时经纬图谶之说横行,石包谶在其中毫不起眼,知者极少。

众人一听,心底都感荒谬,却又不敢反驳,全都沉默不语。

“移都改制,乃是天下大事。”司徒杨彪开口道,“古时盘庚迁都南豪,商人抱怨不止。昔日关中久经战乱,残破不堪,故而光武更都雒阳。”

南豪,即后世商丘一带。

杨彪见董卓并未发怒,继续道,“如今百姓安乐,无故迁徙宗庙,只怕百姓恐慌,反生糜乱。石包谶乃妖邪之书,岂可以此为据”

纵观杨彪一生,当数这次发言最为大胆,旁人都不禁为他捏了一把汗。

“关中富饶,强秦因此得以并吞六国。”董卓难得与人论理,“且陇右材木充足,杜陵有武帝陶灶,二者经营起来,可供一朝之需。”

说到这里,董卓眼中寒光一闪,“百姓何足挂齿倘若犹豫不前,某家遣大军驱赶,自会赴汤蹈火”

此言一出,杀气腾腾。

杨彪气势顿时受挫,“天下搅动容易,安定却难,还请明公三思”

董卓想不到杨彪如此不识时务,勃然变色道,“杨公今日百般刁难,是要执意阻扰国家大计么”

“既是一国大事,杨公所说,莫非毫无可鉴之处”太尉黄琬道。

他在朝野德高望重,一向被董卓礼遇,且入京较晚,并未亲历董卓废立天子之事,言辞之间,难免有些激烈。

董卓并不答话,杀机渐浓。

司空荀爽见状,急忙道,“并非相国乐意如此关东举兵来袭,绝非短时间可以平定,故而迁都应对,以尽地利”

他这话明面上在指责杨彪、黄琬,实际在暗中解救两人。

董卓一听,怒气稍有缓


状态提示:134 谋徙长安 以应天人之意 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