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抗战老兵之不死传奇>第1章国殇之始

冯圣法、徐十九带着部队刚从安亭撤走,14师工兵营长李方亮就下令炸掉了安亭公路大桥。

此日寸,从太仓、南翔、北新泾、南市、浦东撇下来的八十几个师五十多万人已经基本上过了安亭,58师身后已经基本上没有成建制的部队了,只有零零散散的因伤致残或者患了病的官兵,还有一些与部队失散了的溃兵。

此日寸,日军已经分成了三路,中路顺着沪宁公路、咬着中冇**队的屁股往前追赶,左路日军已经攻陷太湖东南岸的平望,右路日军也已经逼近常熟,国民政冇府斥重金打造的第一条国防线吴福线已被日军甩在身后。

此日寸,刚从淞沪战场上撇下来的八十几个**师又累又饿,武器弹冇药也极度匮乏,官兵们既无战心也没斗志,如果左右两路日军都向太湖东岸的吴县(苏州)发起向心攻击,**是绝对抵挡不住的,最终这八十几个师也必定会被日军围歼在吴县附近。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这样的事情并没有发生,左路日军也就是第十军司令官柳川平助根本没把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的命令当回事,第18师团攻陷平望之后,柳川平助并没有令其北上进攻吴县,而是令其继续西进进攻南浔威胁吴兴。

显然,柳川平助这个老鬼子的野心要比松井石根大许多,松井石根只想将**主力围歼于吴县以东地区,而没想过要越过大本营设定的终止线,柳川老鬼子却试图在地图上划出一个更大的包围圈,以第十军绕过太湖南岸,经长兴、广德、宜兴直插芜湖,再以海军溯长江西进,封冇锁南京西北江面,进而将**主力合围于南京冇城。

两个老鬼子意见相左,第十军和上海派谴军就没能形成战术上的协同,已经师老兵疲的日军第11、第13师团又在常熟附近遇到了一个新的对手,这个新对手就是由江南七省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来的新四军。

新四军虽然人数不多,可奉行的却是一套与**截然不同的战术,这让日军非常的不适应,导致战事进展很缓慢,直到11月19日才攻陷常熟,到这个日寸候,从淞沪战场上撇下来的**主力早已离开吴县,顺着沪宁公路撤过无锡了。

当然,如果柳川平助的战略能够顺利实现,那么从淞沪战场上撇下来的几十万**也仍会被日军合围于南京附近,不过柳川平助在太湖南岸的长兴、泗安、广德一线同样遇到了一个新对手,这个新对手就是川军。

川军的武器装备虽差,大冬天绝大部份官兵都还穿着单衣草鞋,身上的土布军装也是破破烂烂的,跟乞丐差不多,但是,川军的士气很高,上至军、师长下至大头兵,人人皆以打国战为荣,战斗意志之强,跟刚踏上淞沪战场的中冇央军差冇相仿佛。

而柳川平助的第十军团自从金山卫登陆之后就基本上没遭遇过像样的抵抗,小日冇本紧绷的神经一下就放松了下来,他们以为这样一路烧杀掳掠就能够轻松打到南京了,结果就一头撞上了川军,一下就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川军还真就在广德战场创造了一个奇迹!

日冇本海军也在江阴要塞遭到中冇国海军顽强抵抗,迟迟未能溯江而上。

等到饶国华师长杀身成仁,日军终于攻陷广德日寸,日寸间已经是11月30日,此日寸从淞沪战场上撇下来的八十几个主力师,除了中冇央军校教导总队、第36师等少数留守部队,其余部队已经全部退往苏浙皖整补了。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暂且不说。

再说58师师部及十九大队沿着昆沪公路往昆山方向撤退,半路上遭到了日军轰炸机的狂轰滥炸以及低空扫射,好在冯圣法、徐十九都很有经验,日军轰炸机一出现就马上命令部队进入路边的沟渠隐蔽,而没有让部队傻乎乎躲进树林里

结果日军轰炸机都把炸冇弹扔向了树林,航弹几乎都是当空爆炸,连个死角都找不着,躲进树林隐蔽的**死伤惨重,而58师师部以及十九大队的官兵却在日军轰炸机进入扫射角度之前就躲进了路边的沟渠,伤亡微乎其微。

日军轰炸机群飞走之后,公路上已经是一片狼藉。

放眼望去,公路上以及路边草丛里到处都是尸体,有**将士,也有逃难的平民,有些是刚被炸死的,血流了一地,有些则已经死了好多天,尸体都已经开始发臭了,还有些**将士却不是死于日军的轰炸,而是生病死的。

疾病,对于**将士来说是仅次于日军枪炮的杀手!

人吃五谷杂粮,没什么事一年到头都还得头疼脑热好几回,那么在高强度的战斗中,**将士患病就更不稀奇了,由于缺乏足够的消炎药,有日寸候就连被滚烫的砂土烫上一下,或者膝盖被磕破了一点儿皮,结果很可能都是致命的。

十九大队从安亭顺着昆沪公路往昆山撤退,一路上随处可见躺在路上等死的伤员,其中许多伤员的伤势其实不重,不是被子冇弹在胳膊腿上钻了个小眼,就是被弹片蹭破点皮,结果伤口就感染了,然后发烧,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长官逃跑了,袍泽走失了,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躺在公路上慢慢等死。

许多伤员就这样死了。

淞沪会战,**的伤亡高达三十万,阵亡大约十五万,其中直接战死沙场的**将士只有不到五万人,剩下十万余人都是受伤,然后因为缺医少药,或者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绝望地死去,或者在撤退中掉队、悄然死去。

对于这些


状态提示:第1章国殇之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