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三国春秋伊始>第四节 曹孟德后院起火 刘玄德改换门庭(三)

夏侯渊上前扶住曹操,关切的问道:“兄长,你怎么了?”

曹操直起身子,温和地说道:“妙才,我不过是刚刚有些头晕,现已无大碍。”待精神完全恢复后,曹操下令道:“情况有变,众将返回队列,诸君对张邈偷袭兖州一事,如何看啊?”曹操说这句话时,虽然语气已非常平静,但眼神却如同死神一般,变得异常冰冷。众将面面相觑,突如其来的变故,令所有人都失去了方寸,过了好一阵子,夏侯渊才小心地问道:“州牧,我们是否先攻下郯城,再回援兖州?”

曹操并未回应夏侯渊,继续问道:“诸将可有其他意见?”他深知夏侯渊之议不可行,但现在唯一的生机就在军心上面。若军心齐,则泰山移;若军心乱,仗还未打,其实就已经输了。他早已作好打算,现在首先要做的是要保证将心一致。

“救兵如救火,多在此地耽误一天,兖州就多一分危险,回师救援才是上策!”曹仁见曹操没有肯定夏侯渊的建议,大着胆子反驳道。

“子孝此言差矣,我军现已和陶谦展开对峙,一旦贸然退兵,敌人必尾随而至,到时候兖州没有收复,再被陶谦、吕布前后夹击,那可是要全军覆没的。”夏侯渊当即反驳道。

一时间,众将意见分成两派,谁也无法说服对方,待众人基本停止争论后,曹操这才开口道:“诸君皆言之有理,可眼下已没有时间给我们去拿下郯城了,若兖州被吕布匹夫尽数占领,就算我们占了徐州,同时也失去了根本,到时候面临的就是吕布与袁术的夹攻了,我决定即刻拔营回援兖州。”

“可敌人要是追击我们呢?”夏侯渊无比担忧地问道。

“陶谦老矣,自然没有一战之力,所倚仗的不过是平原相刘备,此人没有随田楷离开,可见有追随陶谦之意,那我们也来个乘人之美,略施小计,帮这个小小的平原相一把,咱们就让陶谦这老匹夫再多活上几天,哈哈……”曹操说完笑了起来,帅帐内的阴霾被一扫而光。

刘备在军中忧心忡忡,实际上依托城池作为防守,虽然可防曹洪骑兵的偷袭,也可利用弓矢杀伤步卒,可一旦落败,就只有固守城池一途。那样该如何面对陶谦呢?人生本就是一场豪赌,此战只要胜了,可就有了值得称道的资本,可就算想破脑袋,也实在想不出任何破敌之道。踌躇间,突有士兵来报,曹操有信使到。

刘备大喜,赶忙说道:“快快有请。”

来人一见刘备当即行礼道:“骑都尉夏侯尚见过刘使君!”

刘备走到夏侯尚近前,赶忙回礼道:“夏侯都尉前来拜访,刘备未及远迎,不知都尉有何赐教?”

“我家曹州牧有一封书信送予刘使君,还请刘使君过目。”夏侯尚说罢,从怀中掏出一卷绢帛,双手奉于刘备身前。

刘备小心翼翼地接过绢帛,刚要打开,夏侯尚恭身说道:“曹州牧还附话一句,让我带给刘使君。”

“夏侯都尉请讲。”

“我们家州牧说了,刘使君比陶谦老匹夫更适合当这徐州牧,告辞!”夏侯尚说完转身就离开了刘备处。宇宙大异变

夏侯渊被曹操这一问,更加迷糊了,只得虚心请教道:“还望州牧指点一二。”

曹操心中大是得意,先是捋了捋胡须,又笑着摇了摇头,才开口解释道:“我不过是给刘备送了一封书信,附加一个口信罢了。”

“那也不能令他不追击我军啊?”夏侯渊忍不住插嘴问道。

“我给了他一个机会。”曹操更加得意地说道。

“机会?”

“没错,机会,一个他等了很久很久的机会。自上次平原郡对阵后,我就命人打探过刘备的底细。此人乃幽州涿郡人,出自中山刘氏,上过太学。父亲早亡,与母亲相依为命,以织席贩履为生。中平元年,组织起一支规模不大的军队,消灭过一些黄巾贼流寇。后因军功升为安喜县尉,因鞭抽督邮弃官逃亡,这些年一直托庇于公孙瓒帐下,做一个小小的平原相。一个人能在这么一个随时可能丧命的小官上待了快十年,足可见此人心志之坚。我伐陶谦,他人避之唯恐不及,唯独刘备敢以几千老弱病残对抗我的数万劲卒。倘若因奉公孙瓒之命而不得不如此,那田楷作为主帅都走了,刘备又有何道理留下来呢?若能在此役挡住我的数万大军,他必能成为陶谦的支柱,如此一来他也就不用再去当那个平原相了。所以我就在给他的书信里写的很清楚,我是因为他来救徐州百姓而退兵,同时也言明陶谦不死,我必再来。至于那条口信,我则让夏侯尚告诉刘备,他比陶谦更适合当这徐州的州牧。他是个聪明人,若要追我,赢了陶谦会赶他走,输了更会赶他走。这个机会他已经等了十年,错过了就不知何时才能再有了,且人生又有几个十年呢?机会我给他了,能不能抓住就看他自己的本事了。”

曹操这一番解释听得夏侯渊目瞪口呆,这一刻他才从心底明白,自己的族兄是个多么可怕的存在,为何如此多的人愿意放弃袁绍而选择族兄。

“好了,也休息得差不多了。妙才,传令诸将,即刻启程。”

“诺!”夏侯渊答道。

相比刘备,张邈、吕布才是大问题,曹操已打定主意,此番若能夺回兖州,他一定要让张邈为他的背信弃义付出应有的代价。

只有经历重重考验、克服种种困难的人,才会取得成功。可又


状态提示:第四节 曹孟德后院起火 刘玄德改换门庭(三)--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