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穿越重生>妖清>第170章 血染旅顺(一)
击沉了俄国炮舰,这是挑衅,这是**裸的挑衅!

必须报复,必须报复!

怒火中烧的俄国远东舰队司令阿列克谢耶夫快步跑向旅顺港的出港口,立于清军炮台高地望向了旅顺口南面海域。

当看清来犯之大华舰队的阵容,身为俄国海军上将的阿列克谢耶夫当即就是面如死灰。

太震撼了,太可怕了!

在旅顺口南侧十几公里海域处,正横泊着多达12艘大华军舰,竟然全部都是高吨位战舰。整整六艘青龙级战列巡洋舰,多达四艘大青龙级战列巡洋舰,外加一艘吨位高达12000吨的金龙级战列舰,张林那个混蛋分明是将麾下所有的大吨位舰都派到了旅顺口。

反观俄军这边,俄国远东舰队的实力明显要输于大华。眼下,驻于旅顺港内的俄国军舰共计有着十艘,为一艘铁甲舰和九艘巡洋舰。

俄舰尼古拉一世号,乃是一艘拥有着9672标准排水量的老式铁甲舰,最高航速为15节,该铁甲舰舰首位置装备着两门305口径炮。这艘铁甲舰,乃是80年代的老古董,别说与大华帝国的金龙级战列舰无法相提并论,即便是单挑大华海军中那6350吨的青龙级战列巡洋舰,恐怕也只有狼狈落败的下场。

俄国远东舰队持有的九艘巡洋舰,分别是海军上将纳西莫夫号、海军上将科尔尼洛夫号、御前侍卫号、亚速夫纪念号、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号、强盗号、莽汉号、骑士号、乌克兰哥萨克号。这些巡洋舰中,海军上将纳西莫夫号的排水量吨位为8524吨,拥有8门203口径炮,航速14节,主装甲厚达254,堪称重巡;海军上将科尔尼洛夫号和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号这两艘装甲巡洋舰的排水量吨位都接近着6000吨,装备着大量152口径炮;至于其他巡洋舰,基本上是一些二流巡洋舰,战斗力根本上不了台面。俄军舰队的这一艘艘巡洋舰,在大华帝国那些有着巡洋舰猎手之称的青龙级或大青龙级战列巡洋舰面前,就是那一只只待宰的羔羊,根本没有半点还手之力。

原本,俄国舰队还拥有两艘炮舰,海狗号和海狸号,不过这两艘炮舰已经在大华的强力舰炮下变成了碎片。

实力上的完全不对等,让阿列克谢耶夫感觉到了巨大的恐惧。

“张林想干什么?他到底想干什么?对我强大的沙俄帝国宣战吗?”阿列克谢耶夫用咆哮遮掩着自己内心的恐惧。

身为海军上将,阿列克谢耶夫很清楚敌我舰队的实力差距。曾经不可一世的阿列克谢耶夫不得不承认,眼前这支强大的大华舰队,拥有着完爆自己的绝对实力。而且,旅顺港虽然是天然良港,更是被李鸿章经营多年,固若金汤,但却有着致命弱点——旅顺港的出港口极窄,一次只能供一艘大型军舰进出。换而言之,在旅顺口被大华舰队封锁的前提下,沙俄远东舰队已经被完全堵死在了旅顺港内。

不过,这对舰队实力并不占优的沙俄舰队而言,貌似并不是什么坏事。沙俄远东舰队出不去,大华的舰队同样也进不来,双方只能在出港口相持不下。

不过,即便是如此,大华海军突然封锁旅顺港并击沉俄军炮舰的军事行动,已经让阿列克谢耶夫深感恐慌。

华军很快派出了来使,大华特使相当正式地将一份战书递给了阿列克谢耶夫,并直接给阿列克谢耶夫下达了最后通牒——限俄国舰队三日内无条件投降,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接到战书的那一刻,阿列克谢耶夫这才不得不相信一个事实:身为大华帝国皇帝的张林,竟然真的主动向沙俄帝国宣战了。张林对俄宣战的理由很简单——《清俄密约》,即《御敌互相援助条约》。用直白点的话讲,那就是沙俄与清廷签订了针对大华帝国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直接站在了大华帝国的对立面,早已经是大华敌国的立场。你都已经和大清朝共同抵御我了,我对你宣战,这貌似相当合情合理。

“该死,他简直没有将我沙俄敌国放在眼中!”感觉受到侮辱的阿列克谢耶夫愤怒极了,恨不得直接将远东舰队开出军港与大华舰队进行海上决战。可理智告诉阿列克谢耶夫,在拥有着绝对实力的大华海军面前,俄国舰队没有丝毫的胜算。意气用事并出港迎战,将会导致整个俄国远东舰队全军覆没。

“将军阁下,我们必须马上控制住旅顺港的海岸炮台。”作为阿列克谢耶夫的助手,海军少将斯达里克甚是严肃地对阿列克谢耶夫建议道。

“为何?”阿列克谢耶夫冷静须臾,不解地问向斯达里克。

“将军阁下,你必须清楚,不论是华军还是清军,那都是中国的军队,他们或许昨天还在打战,但却可能在今天便结成兄弟联盟。而且据我所知,清军士兵从来不排斥向大华投降。不少清军,甚至削尖了脑袋都想投归大华。”斯达里克异常严肃地解释道。

“你的意思是?”阿列克谢耶夫已经稍稍意识到了什么。

“眼下大华海军已经封锁了旅顺港,并直接给我们下了最后通牒,可谓是大军压境。如果在这个时候,与大华关系暧昧的清军黄士林部和张光前部突然投降华军,并与华军里应外合,海陆夹击我军,那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少将斯达里克的提醒,当即让阿列克谢耶夫一脸惊恐地瞪大了双眼。

“斯达里克,我们,该如何是好?难道主动向大华投降吗?”阿列克谢耶夫一时间没了主意,


状态提示:第170章 血染旅顺(一)--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