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穿越重生>妖清>第203章 进攻,全面进攻(上)

身为双子城守军的最高指挥官,斯捷谢利已经被双子城南面华军那恐怖的阵仗吓得脸色发青。

太震撼,太吓人,太恐怖了!

竟在一夜之间,南面华军的数量直接翻了一番。原本,左、中、右三路华军阵地上,华军的总兵力也就一万三千上下,可今天一大早起来,南面华军的数量竟然直接暴增到了三万多,而且南面华军部队中还夹杂着大量样式奇怪的钢铁战车,偶尔还能看到正在被铁疙瘩拖拽而走的陆战炮。

很明显,枯河谷已经被华军攻陷,镇守枯河谷的扎斯利奇中将生死不知。也就是说,整个双子城以南,眼下已经全部沦陷。海参崴原本驻有两万精锐陆军,除了那两名从枯河谷赶往双子城通传情报的侦查骑兵外,自最高指挥官扎斯利奇中将以下,海参崴驻有的俄国军队已经全军覆没。两万余俄军精锐,或战死或被俘或降敌,已经全部丧失于双子城以南。

原本,出于避炮的目的,华军的三路部队分别安扎于双子城西南、东南和正南位置,保持着一个与双子城相距超过了十里的安全距离。可自从昨天夜里一支不知从何处突然冒出的华军小分队突击了俄军的炮兵阵地,并将俄军仅有的18门城防大炮全部摧毁,双子城南面的华军从一大早就开始肆无忌惮地向前推进。

早在半个小时之前,双子城南面的华军便是直接推进到了距离双子城仅有不到两里之地的开阔地上。面对如此肆无忌惮的华军,双子城内的俄守军却是毫无办法。城内仅有的18门城防大炮已于昨夜全部被摧毁,城内的俄军几乎不再具有任何远程武器。有将领建议出动全部民骑兵突击集结于城南且并未设防的华军,毕竟双子城南面相当开阔,一马平川,非常适合骑兵冲锋。这个建议更是曾一度让斯捷谢利心动,不过,陆军上校克里斯维奇的出声提醒却是让这个建议永远只是一个建议。

“华军,怕是就盼着我们派出骑兵冲击他们的阵地。你们,还记得华军中大量持有的机枪吗?”

“还记得那一晚,华军用上百挺机枪绞杀我军将士时的场景吗?”

“还记得弗拉基米尔上校率三千精锐骑兵突击华军中路阵地时,中路战场上那不到十分钟的机枪齐鸣吗?”

吸~曾率队突击华军右路阵地的俄军上校克里斯维奇那掷地有声的接连反问,直接让在座的众人倒吸了几口凉气。的确,华军中持有的机枪数量太过惊人。而那些威力惊人的机枪,将会成为己军骑兵的噩梦!眼下,南面的华军虽然看上去是毫无防备,但却是可以利用华军中大量持有的机枪在极短的时间内组建起坚不可破的阻击防线。

哒哒哒~众人几乎可以想象得出无数冲锋中的骑兵被华军机枪撕碎时的恐怖场景!

半个小时之前,军威盛大的华军直接给双子城的俄军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俄军在一个小时主动出城投降,以避免城内平民伤亡。可是,双子城内的俄国人,却是军民一心,发誓与双子城共存亡。

勇敢的俄国人拒绝投降,他们企图继续霸占着这座原本就不属于他们的城市。那些自60年代起便开始不断移往此地的哥萨克人、乌克兰人,他们并没有觉得南面的中国军队有多可怕,他们也根本不认为中国的军队有任何机会可以攻破双子城。

“中国的军队能有多少战斗力?中国人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是枪!”

“中国人只知道抽大烟,他们是名副其实的东亚病夫。”

“中国的军队只知道逃跑,只要战事稍稍不利,他们会跑得比兔子还快。”

“再说了,帝国的援军马上就到了。只要我们伯力方向的援军一到,华军便不再具有兵力上的优势,华军会兵败如山倒的。强大无敌的沙俄帝国必胜,华军必败!”

……

不得不承认,那些并没有与俄军交过手的俄国民兵,拥有着比俄国正规军更加盛大的勇气和士气。而且,随着民兵数量的不断增加,民兵已然变成了双子城守军的主体。双子城的俄国平民多为善战的哥萨克和乌克兰人,这给俄军征召民兵提供了大量的便利。自17日开始,俄军便是开始大量征集民兵,以扩充双子城的守军力量。斯捷谢利曾在17日上午,在短短半天时间里便是征集了八千余青壮并武装起了五千民步兵和三千民骑兵。而后,因为华军迟迟没有进攻,不愿意坐以待毙的斯捷谢利便是继续从双子城以及周围的村落里大量征集男丁,以一种毫无底线的姿态继续壮大着民兵队伍。截止到21日下午,斯捷谢利已经成功地将民步兵的队伍壮大到了一万两千人,将民骑兵的数量扩大到了六千,几乎是将双子城以及周边所有男人都编入了民兵队伍。

六千正规军、六千民骑兵、一万两千民步兵,共计2.4万兵力,俄军曾一度形成了对南面华军的优势兵力。2.4万,这个惊人的兵力数字给予了俄守军极大的获胜信心。

其实,虽然华军军威盛大,看上去势不可挡,身为俄军最高指挥官的斯捷谢利更是曾一度被华军的阵仗给吓得脸色发青,但他却依旧认为自己能够守住双子城。

给予斯捷谢利守城勇气的原因有三个:一、他拥有2.4万兵力,以守城之姿对抗华军3万,这样的兵力比例算不得悬殊,甚至可以说守军更加具有兵力优势;二、以大华陆军现有战绩来看,华军似乎并不太善于进攻,他们的战术大抵是以防御为主,华军多


状态提示:第203章 进攻,全面进攻(上)--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