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食三国>447.两面剑

剑有双刃,人有两面。

袁绍这边,是传令的是真是假。无从知晓,即便是真,怕也是他故意歪曲了一些意思,选择性下达的。要么就是断章取义,这样的含糊命令,也就是他用来拖延战机的。

话说回公孙瓒营地,中军大营。

正值上午,那是天光大亮,白明似剑。空气里夹杂着点湿气,是清晨的露水在给蒸发。

这样一个还算凉爽,又有轻风的上午。本就是怡情养性,叫人赏心悦目,来开怀畅饮的。

按兵不动的公孙瓒也就是如此作为的。

但而今,此时,袁绍突然造访,从天而降,给他就是来了个劈头盖脸一棍。

他内心不爽。自然是有所抵触,无外乎,就是抗拒不从,你说东,我非往西那种。

这样来说,主位偏下,左侧的公孙瓒,是满面阴鸷,他心中已经笃定,断然道:“你袁绍说什么,我就跟你反着来!”

袁绍此时不知,依旧是神采奕奕,滔滔不绝地讲着。仪容以及气度,几乎就是受到了众多将士的爱戴与称赞。

这更是加深了公孙瓒的恨意。

公孙瓒是铁了心要跟他,背地里违抗“军令”了。

袁绍越是说得浑身抖擞,容光焕发,公孙瓒心中的苦闷就酿造得更加怨毒。

公孙此刻,内心已经是在挑刺,他对袁绍的军令,各种贬低:“哼,什么坐收渔利。不就是不出力,而收成果吗?其实这就是坑害人,而失去道义的做法。且不说,我怎么知道一定能抢到利益”

公孙瓒说得也是有几分道理的。他内心批驳的也是正确。

但是,袁绍所说也是属实,有着他的算计。对于诸侯而言,私人利益方面,都是很大用处的。

甚至于,对于灭杀黄巾,也有着不小的作用。

如果这么谈,很难理解。那么就换个说法。

本质上,可以这样看。

倘若,诸侯分散,不集中。

就像是一群看戏的渔夫,要收获鹬蚌相争的利益的话。那么,黄巾军,就感受不到压力。单股诸侯,是无法对其施压。造成其慌乱的局面。

因此,黄巾军内部,就会更加热衷于争斗,彼此分割,自相残杀。

因为,外部的宽松局面,没有强敌环伺,包围聚拢。就是纵容内乱,失控起来。

反而是,刘备郑升的集中杀法,一次性结盟,来汇总兵力,进行超长战线,巨大战场的大决战,却是那种快刀斩乱麻。快速解决,但是损失巨大,同时,后患则是参战方,要元气大伤。

而这又是为何?

缘由也是很好理解。

那就是,黄巾军一旦见诸侯结盟,大军压境,包围过来。那势必是要吓得胆战心惊,也就是要报团取暖,来个团结一致,共对外敌。

矛头对外,集中兵力,联结一体。那自然打起来麻烦,伤亡惨重。

这样来看,乍一对比,应当是袁绍的迂回,慢慢磨杀,欲擒故纵,以逸待劳更加合适。

但是,仔细琢磨,这却是正中袁绍下怀。

事实真的是如袁绍所说,隔岸观火,渔翁得利更好吗?

其实是不然的。

主要还是需放长远眼光。从战后十年影响,来分析,看遗留的后患问题。

速战速决,仅仅是造成了人数的大量折损。只是人员可以快速恢复,几年就有长成的壮士,补充进来。不消两年,又是完好如初,兵卒人数反弹上去。

而慢杀法,任由其自相残杀。

却是一个叫人头疼的策略。

它所造成的后患,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

首要的,就是无法彻底剿灭黄巾军。

次要的,何时剿灭?

再者,黄巾军内斗,只会造成分裂加剧,那些流寇,以及反贼,会势力变小,削弱不少。但是数目,却无限增殖。

最后,也就是最大的问题了。

那便是诸侯们,会不会给养起来?

就像是从牢笼里释放出猛兽,各路诸侯,是否会越在外,越放纵

且通过所谓渔翁得利法,他们是不是会越养越肥,越发壮大。

到时候,若是黄巾之乱,拖延个一年。

那,岂不是诸侯就要拥兵自重,在外一年。

那样一来,彻底肥硕壮大起来的诸侯,就真的是,如同猛虎出笼,覆水难收。一个个桀骜不驯,在外飞扬跋扈。

他等人,就是为一个造就更大,更加动荡,更加纷繁的乱世,做了嫁衣。

这也才正是袁绍此人的真正毒辣所在。

他手段无比高明,十分阴狠。又眼光长远,目标坚定。

他就是要天下大乱!

而诸侯观望,各自渔利,就是正中他下怀,无比称合他的心意。

他自然是心爽,无比期盼看见这一幕,这种局面。

各路诸侯发展迅猛,汩汩流水汇聚成大潮,而自己就是弄潮儿。他就是驾在潮流上的人,躺在风口上的猪!

他不起飞,他不成就,还能有谁?!

而这些,也正是,郑升所顾忌,刘备担忧的。

同时,镇压黄巾主帅,皇甫嵩他也心知肚明。但没成想,袁绍这个两面人,故意搞这阳奉阴违的一套。

就目前形势来看,袁绍是要搅乱这摊水,给彻底地用棍子给搅拌浑浊。

……

……

上述暂且搁置一边,且说回袁绍与公孙瓒。

公孙瓒心生嫉妒,二人的嫌隙是越来越大。公孙瓒他就是要违抗军令,也来做个两面人!

大概在袁绍那样口若


状态提示:447.两面剑--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