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谦把高校捐款这事扯到名望资源和利益,虽然很俗,但又确实是事实,会议室众人没有人接话,但是都默默点头。
孟谦见状又咳嗽了两声,“既然谈到了这个问题,那我就干脆把我今天想说的内容说了吧。
西湖大学现在根基还很薄弱,跟清华燕大相比在名望上更是相差更远。
但我们却实实在在的可以给别人更大的利益诱惑,因为西湖大学本身具备高度的商业性。
西湖大学为什么能收到那么多捐款,其实说白了就是因为我们的教学模式,研商学。
因为研商学这里的商,不仅仅指得是开设一个商学院这么简单,而是把商业带入了大学教育,这就使得研商学具备了天然的商业性,具备了对资本的高度吸引力。
这也是我今天想要说的重点,当年德国开创的研究型大学影响了世界200年,那我们的研商学模式是否有可能引领一个新的200年?
我想跟大家探讨一下这个研商学教育模式,因为我们这些年一直在非常认真的打磨着这一模式。”
孟谦说这停顿了一下,等所有人都点头认可后继续道,“商研学中最容易理解的,就是这个研字。
一开始领导就提到,当年德国提出了研究型大学这个概念影响了全世界,时至今日,研究型大学依然是全球最重要的大学分类。
因为研究型大学把研究放在首位,致力于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与科技研发。
而在这样一个科技强国的时代,研究型大学为各个国家乃至全世界不断输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和高质量的研究型人才。
在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应用型大学、高等专科学校六大分类中,研究型大学在科创领域一直都是中坚力量。
所以研究型大学已经成为了世界普及且公认的人才创造营,教授创造营。
所以商研学的研,依然会沿袭研究型大学的特点与优势,着力于培养高端人才团队和教授团队。
而在研之上,我们的重点就是这个商,或许因为我是一个踩着21世界的大门开始创业的人,大风集团这一路的发展其实也是21世界科技发展的一个缩,在这20年的时间里,我认为科技发展的一个变化趋势就是商业化,知识,人才,技术的商业化已经趋向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成熟。
而且这个商业化不仅仅只是企业到高校去挖人这么简单的理解。
我们把商带进大学,这个商,指的是商业对接,商业思维以及商业计划三个方向。
所谓商业对接,指的是要搭建商业公司高校与学生之间更方便的桥梁,让学校可以更方便的从企业获取数据和试验反馈,同时让企业可以更方便的与学生建立直接沟通的机会,在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更全面的筛选人才。
商业化思维则跟商业人才进高校有关,有人说这是商学院的一个精华版,我对此暂时不做评价,我只看结果,商业公司的高端人才进入高校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从最终的结果来看,最大的成果就是为学生带去最直观的商业化思维。
我们大风集团的高端人才尝试过很多版本的教学方法,我们尝试过纯技术教学,纯商业教学,效果都不是很好,真正在培养出了一批有用人才的,靠的就是技术的商业化思维。
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我现在自己所学的这个学科所获取的知识,在大学里所做的所有实验,写的所有论文,这些东西的商业价值到底有多大,他们在这个时代有哪些商业方向,其中哪个商业方向最有前景,为此我又该如何继续安排我接下去的学业重点,这才是他们获得的最宝贵的东西。
当有了前两点后,第三点就是商业计划。
所谓商业计划,就是通过商业公司和高校的合作,促成更多的商业化计划,并且是让学生参与的商业计划,商业计划不再是企业单方面设定的事情。
从西湖大学正式挂牌成为一所独立大学之后,我们大风集团就开始尝试让高校参与我们的商业版图规划。
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就是因为视野不同,人才属性不同。
无论一家企业如何追求人性化管理,企业人才不可避免会出现约束性思维,因为大家要考虑自己的工资奖金,因为大家在多年的社会洗礼之下会出现定式思维。
而高校人才因为没有社会经验,没有项目经验,会缺乏大局观。
但在前两点发展的前提之下,高校人才却可以迸发出很多让我们意外的跳跃性思维。”
“孟总,商研学在西湖大学有不错的发展,会不会是因为你是西湖大学的校长,同时你又是大风集团的董事长?”有领导忍不住插了一句。
“我不这么认为,首先,在商研学模式中发展顺利的企业不仅只有大风集团,华为,瀛海威,比亚迪等企业,大家也可以去打听一下,其次...”
孟谦转过头看向江大校长,“高度商研学化的高校也不只有西湖大学,老牌高校中,江大很早就开始商研学的打磨,并且这几年的收获也不小。”
另一名领导意识到孟谦之前的话并没有说话,开口示意,“孟总继续。”
孟谦点了点头,“最后再来说说这个学,这个最早其实就是学知识的学,没有更多的含义,但在商研学不断打磨的过程中,我们为这个学赋予了全新的意义。
说一点个人的看法,我认为我们华夏的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