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季汉长存>第三百八十六章 决断(上)

颍川荀氏,上溯族谱可追至战国后期的大思想家荀子,而真正令荀氏于天下显名,却是荀子的第十二代孙荀淑。

在前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天下荀氏俱改姓为孙,而一直到了荀子第十一世孙孙遂之时,复归本姓为荀。或许是冥冥中自有天意,在荀遂回归本姓后,荀氏便迎来了历史上最为高光的一段时期。

其子荀淑成为天下士人领袖一般的人物,号为“神君”,连李膺这等天下楷模都敬其为师,可谓显赫一时。荀氏也正式成为了天下第一流的清贵门阀,单论士林名望,隐隐还要越过袁杨一头。

作为荀氏第三代推出来的代表人物,荀彧早早便知道自己肩上是一副沉重无比的担子。他自幼便收获了常人终生难以想象的名利,无论是何颙称赞的“王佐之才”,还是陈群论汝颖人物时将他排在了五子之首,这都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美事。

而聪慧的荀彧也很清楚,这其中家族带来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若他没有背靠荀氏,是不会有这么多人将他捧为颍川当代第一人的。

所幸,荀彧并没有辜负这些人的期望和赞誉,在年岁稍长后,他便在族中乃至整个颍川声名鹊起,而这一次,却是真正的实至名归。

身为家族的代表,荀彧很坦然的面对并承担起了自己的责任,不论是婚姻还是仕途,他都选择了接受家族的安排,也始终维护着家族的利益。

但世事无常,任谁也没想到,本只是露出颓相的汉王朝会在十余年间像坠崖一般直落谷底。对于荀彧这些有识之士而言,在张角举起大旗造反的那一刻开始,他们便清醒的意识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时代变了。

而在这个时候,荀彧的肩上便再压上了一副更加沉重的担子,那便是王朝的兴亡,以及天下的未来。

如项羽“彼可取而代之”之言,面对江河日下的大汉王朝,荀彧也生出了“吾当可挽天倾”之念。非凡之人,必有非凡之志,不只求一世荣华,更是要万世留名。而若要青史留名,又有什么能比得过儒家至高理想的“平天下”呢?v手机端/

由于心中的那份坚持,荀彧放弃曹操,选择了北上。

在冀州,他收获了刘备几乎倾尽所有的信任,以一介外来者的身份,初来乍到便成为了冀州别驾,可以说刘备是压着冀州汹涌的反对声浪给了他莫大的信任。

荀彧自然是感激这份信任,可他也清楚,在他之上,还有两名更受信任之人。他的同族侄子荀攸,以及那名几乎有着超然自主权的青州牧。

或者说这两人都是超然于所有人之外,而他荀彧,却是与沮授并列,屈居次列。

令不少荀氏族人不满的是,荀攸不仅地位超然,仿佛连人都超然了出去,在处事之时总是不偏不倚,浑然忘记了自己是荀氏族人一般。

即便是在冀州激进派拼命攻讦荀彧之时,他也仍然坚持中立,不偏不倚的处置着那些挑事之人,似乎对此没有丝毫的怒意。

送走了不知是第几批来诉苦的族人,即便是一直维持君子仪范的荀彧,也不由得深深叹了口气。

和那些短视的族人不同,他很理解荀攸的做法,这既是出于荀攸自己的决意,也是为了整个荀氏。

荀攸之所以能够超然于外,是因为他可以算是元从之臣。他是第一个投靠刘备的名门子弟,并为刘备打下赵国这个根基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他身上,家族、地域的影子非常淡薄,所以刘备愿意相信他的公心,相信他的忠诚。

可若是荀攸身份转变,成为了荀氏的领头人,那么刘备就算再念旧,也难以去无条件信任他的每一个建议,家族的牵绊,在这个时代是足以与君臣关系相抵的。

这也是只有刘备麾下才会出现的奇怪情况,若是换成其他人,就算荀攸再怎么表示中立,恐怕也绝难信任他。

因为荀攸和李澈不同,他是荀氏子弟,是名门之后,有着庞大的政治资源,任何一名主君都需要对这种人提起万分的警惕;而李澈只是一介山野无名之人,即便他拥青州而独立,也无法参与进诸侯争雄之中,这是名门的游戏。

轻轻揉了揉眉头,荀彧只觉得有些身心俱疲。原本几人分担的事务,这几日却是尽数压在了他的身上,骤增的压力虽不至于将他压垮,但也让他有些疲倦。

只是荀攸和沮授北上也是无可奈何之事,幽州之事必须尽早解决,只有沮授和荀攸这等人物,才能担负起刘备的信任,做出临机决断。若是换其他使节,那恐怕会错失良机。

“别驾,牧伯请您去议事堂一叙。”

侍卫的传呼声把荀彧拉回了现实,稍稍整理了下仪容,荀彧从容道:“吾这便过去。”

……

“这些日子辛苦文若了,诸事繁杂啊。”

不出所料,刘备的第一句话便是诚挚的慰问,荀彧朗声道:“明公言重了,本是当为之事,谈不上辛苦。”

刘备笑着颔首道:“虽是当为之事,但能每件事都处理的井井有条,却又是不易之事。只是还望文若再坚持些时日,待到幽州事定,公达与公与也可稍作分担。”

荀彧一怔,疑道:“明公……已经做出了决断?”

“若要说决断,吾早已有了决意。只是不比你们智计超人,吾对幽州局势推演倒是颇费了些时日,是以今日才请文若前来,论一论该如何行事。”

刘备坦然与荀彧对视,双眼再也没有了之前


状态提示:第三百八十六章 决断(上)--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