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玄幻奇幻>战国千年之女帝天下>第194章山长也会腰疼

“所谓九黎别册,就是一本记载了上古九黎族斗战之法的珍贵古籍,乃是九黎族人代代相传的秘宝,据说现在被分散成二百多卷残章,分散在天下各地,你想找怕是不容易啊。”凌皓忽然站出来说道。

“不错,对这种失落的秘典还能了解得如此透彻,不愧是能够编著《礼记》的挂名学士。”山长大人这时候又抛出了一个炸弹。

“挂名……学士?!”众人一阵大惊。

“之前忘了告诉你们,山长大人赏识小子的文才,才给了小子这么一个挂名的职位。”凌皓有点不好意思地说道。

学士一称最早出现在《周礼·春官》的记载,最早是指在学校读书的人。

魏晋以后,学士是指以文字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吏。

民间习惯上称有文采的人为“学士”,最著名的是苏东坡“苏学士”。另外,学士和大学士差距很大,学士大多是士的地位就非同一般。

唐、宋时,“学士”前加“大”的都是宰辅重臣。到了清代,大学士成为文臣的最高职位,官至正一品。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袁可立)盖先朝之宝臣,而亦后来学士大夫出处之榜样也。”

本来,学士一开始是指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演变成官名和有学问的人及文人学者泛称。魏晋以后,学士正式成了以文学,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员称呼。

唐代,学士的地位有很大的提高,甚至可以参预朝政。

其中翰林学士之首,是皇帝亲信顾问和秘书官,又称“内相”。到了宋代,授了“翰林学士”者,就有当宰相的希望。清代大学士地位为正一品,为文职官吏之首。

北齐置文林馆学士,北周置麟趾殿学士,皆掌著述。南朝梁有抄撰学士,隋有东宫学士。

唐初开文学馆,以大臣十八人兼学士,讨论文典,号称十八学士,又置弘文馆学士,讲论文义,商量政事。唐太宗时命学士起草诏令,无名号。乾封(666-667)后,命文士在翰林院起草诏令,时称为北门学士。

开元13年(725)置集贤院学士,撰集文章,整理经籍。开元26年(738)又置翰林学士,掌起草诏令,沿袭至明。

唐并有集贤院侍讲学士与侍读直学士,唐、宋皆有翰林侍读学士与侍讲学士,为皇帝讲论经史,沿袭至清。

唐东宫官有崇文馆学士,掌经籍图书。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

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是专给帝王讲学官职。

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学士都能够接近权力中心,像李白担任过的那些个学士,充其量就是李隆基为了给自己找乐子封的一个闲职,并不能像其他同僚那样掌管官方的文书甚至替皇帝草拟诏书之类的机要工作。

“姑奶奶,这是真的吗?凌哥哥他真的是……?”

“他是老身钦点的挂名学士,之前老身也和君上提过了,只是还没有落实下来。”

“老凌,这你就有点不够意思了,这么重要的事情居然瞒着我们不说?”姬青一副“你赶紧给我解释一下前因后果”的表情。

“是啊,虽然只是挂名学士,那好歹也算是半个学士了啊!”韩翎一脸难以置信的表情。

以凌皓这个年纪,能够获得山长大人推荐一个挂名学士职位的资格,说出去谁不震惊啊?

不过话说回来了,这是不是在宠络凌皓啊?

论家世,咸阳凌氏的名头,貌似现场除了姬典以外,姬青他们三个人现在还真的就赶不上人家。

而山长大人之所以在这个时候提出来要让凌皓做这么个闲差,明显就是想把他留下来,替周王室效力,而不是让他学业有成之后,回到秦国去,将来跟周王室作对。

凌皓自然也不傻,不如顺手牵羊混个脸熟,将来也好有机会脱身。

反正只是个挂名学士的职位嘛,虽然山长大人这时候开口了,但落实下来还得是周王室亲自点头,而以周王室的性子,又怎么可能会让一个秦国人担任学宫当中的学士呢?即便凌皓表现得很“有才”,人家也未必真的肯用自己啊。

当年秦国差点就把周王室给赶尽杀绝了,要不是韩赵魏三国大宗师合力阻拦,只怕现在就没有姬家人什么事了,大家该抢地盘的还是继续抢地盘,该享乐的还是继续享乐,该快活的还是继续快活。

即便真的就这么落实下来了,却也不会影响到自己继续写武侠小说,何乐而不为呢?

山长大人无非就是看中了自己的“文才”,才突然觉得把自己留下来,以后可能会有用处……

如果周王室能够拿出一副“礼贤下士”的姿态,任用一个秦国贵族担任学士职位,那么以后也许还会有更多来自秦国的人才跑来洛邑城中效力。

“好了,你们都退下吧,凌皓留下,老身有几句话要嘱咐他。”这时候,山长大人忽然开口了。

此言一出,大家顿时表情变得怪异了起来,为什么要突然把人家留下来?难道……

“怎么?你们


状态提示:第194章山长也会腰疼--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