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孙祖本以为魂魄炼丹定然可行,想不到开鼎后却是大失所望,丹鼎内并没能像他想象的那样结出大丹,只是在丹鼎的顶部生成了一种云雾状的气体,底部则是极薄的一层黑墨状的粉末。他以后再经多次试验。始终一无所得,最后只得宣告炼丹失败。
云雾状气体无法采集。孙祖只好采集了一些黑墨结成丹药,他回到当涂家中,秘藏丹药,始终不敢服用。后来家道败落,他投奔秣陵舅父家中,以行医为生,一直默默无闻,直到他无意中以丹药救治一名癫痛病人,居然一治而愈,从此声名大噪,一时求医者无数,他自居孙恩邈后人,把所炼的丹药伪托作祖传的“太一神精丹”晚年生活倒也过得舒心平安。
不过他虽然炼丹失败。但对自己创造的魂魄炼丹理论始终不舍放弃,“金石丹砂,犹有可变之道,幽魂冥魄,岂无可造之理?丹术不成,乃人力之瑕疵,非丹理之悖天耳意思是说,他炼丹之所以不成,只是因为在具体的操作执行上出现了偏差,并不是以魂魄炼丹的理论有什么谬误,只要纠正了操作上的偏差,一样能够丹药可炼,仙道
成。
孙祖寄居在舅父家中。终生不曾婚娶,他临终并把自己的求丹经历及丹学心得撰写在一封书简中,寄望于有缘后人能够对魂魄炼丹理论继续求索,“所炼丹药,虽穿上乘,犹能治癫痈祜百病,润肌肤出颜色,若得上乘之药,自可安魂魄而通神仙也
只可惜孙祖死后,茅山丹宗昙花一现后更加没落,作为养尸地的地洞早已封闭,他的魂魄炼丹理论更被巫师们转作邪术,这些人不懂魂,魄合练之道,知其行不知其神。竟把魂魄炼丹误解为以尸身炼丹,清中期冶炼尸丹曾风行一时,其荼毒之处难以尽述,以后随着官府的尽力剿杀,这种阴森恐怖邪术才渐渐绝迹。
直到清末,另一位姓陶的丹宗祖师才现了他的书简和栖霞山谷中的地洞,这时距离孙祖离世的时间已过了二百多年,机缘凑巧的是,陶姓祖师也正是孙祖耸父的嫡系子孙,他本就痴迷于丹经,现在得到先辈的秘术绝学,自然如获至宝,夙夜精研不懈。
这个陶姓祖师学究天人。他饱览丹经,终于在孙祖等前辈著作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了更加完善的制丹理论。
“魂魄合练,为内丹修道之法门,魂魄炼丹,为外丹修仙之途径二者本源相同,妙用亦可相通。道家修炼,乃修纯阳之身,最忌修出阴神;我丹宗制丹,也应知魂阳魄阴之理,炼丹当以炼魂为主,忌炼阴魄,二者不分,丹术难成
原来以魂魄炼丹的第一要务。是要把魂魄先行分离,魂魄炼丹,实为炼魂,并不需要炼魄,当年孙祖获得的黑墨状物质就是练出的魄丹,魄控制**,所以能驱除百病,但要做到修道长生却是不能。
不过分离魂魄并非一般人想象的那样简单,所谓魂升于天,魄降于地,那是指人体未曾丧亡,只是魂魄离体的时候;一旦人体死亡,魂魄却要结合在一起游离,直至百日后方才魂消魄散?要如抽丝录茧般分离这些结合在一起的游魂荡魄。茅卜书楼下千竿竹,深火炉前一盏灯,此处与谁相伴宿,炼丹道士坐禅僧这是形容炼丹道士的诗句,这些修炼外丹的道士,行为举止与常人无异,他们修的是道家丹理,精的是炉火功夫,在法术方面并无多大的建树,所以茅山丹宗无法分离魂魄,只有茅山符篆一脉修到元神离体的人物,才具备分魂离魄的术法修为。
卫道士讲到这里,突然间拍了拍头,恍然大悟说:“怪不得少主人非要选你炼制丹药,原来就你竟是茅山符策一脉的人物!奇哉怪也,难道你修成了元神离体?。
我听说这些尸体是经过胜清的清兵尸身,心中一阵惊怖,又想起刚才被我抿进嘴里的那滴咸滋滋的水珠,不觉又是一阵恶心,强忍着等卫道士讲究他们的丹宗往事,这时候再也忍耐不住,“哇啦。一声呕吐起来。卫道士摇头道:“奇哉怪也,修行之人怎能如此娇生惯养?看来没修成元神离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