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王平安又要出远门,她心里十分不乐意,可她也知道王平安出门是去赚钱的,李氏也不好拦着。

李氏拿了一些银子给王平安,并在他的衣裳里面的暗兜里塞了一张小额银票。

于是王平安跟张铁匠牵着马车,辞别了家人。

出去了差不多十来天的样子,王平安终于风尘仆仆的回来了。

这次出去之前,王荷不放心。香肠这东西在清水镇的酒楼出名,所以在清水镇,许多酒楼都是抢着跟他们签契的,可在别的镇那就未必了,也许很多地方都没有听说过这道吃食,王平安此去必定会受到一些冷落。

王荷想了想还是把王平安拉到了一边,稍微提点了一下王平安怎么和人打交道。

别人如果不愿意理会他,最好多上门几次。态度呢,最好不卑不亢,毕竟他们是来销售自家吃食的,又不是上门要饭的。

王平安平时在镇上跟人打交道的时候也多,王荷点播了两句他就懂了。

其实不用王荷说,他也明白。不就是多跑几次吗?跑下来能稳定要货,那可都是银子,没人跟银子作对的。

当然也有些酒楼活计态度不好,根本连引荐都不给引荐就把他轰出去。王荷也教他怎么给活计塞好处,第一次不熟练,多来几次就熟练了。

所以这些时日跑下来,成果不错,有几家已经愿意买他们的香肠了。王平安跟张铁匠这次带了不少香肠出去,就是为了以防有人当场要货。还有,既然是卖吃食,肯定是要让人尝下味道的。这附近的几个小镇子里,差不多每个镇上都有一两家要了他们的货。

王平安心里高兴。毕竟这是他第一次出去做买卖,能有这样的成果,他心里已经很满足了。

早在出去之前,王荷就跟他讲过,只要能稳定一家的要货量,那就是一个好的开始。因为镇子就那么大,一起做酒楼的都会关注竞争对手上的新菜品。只要一家好卖,其他的就好说。

王家的生意别看明面上是王平安管着,实际上大多数事,王平安都会听王荷的意见,王荷识字,人又聪明,特别是在做生意上很有头脑,就连王岭也曾说过,论做生意,他不如王荷。

王平安对王荷更是极为信任,从他们家做生意以来,王荷说的每句话,基本上都实现了的,是以,只要是王荷说的话,王平安都是无条件的相信。

隔了几日,王平安跟张铁匠带着一百多斤香肠又出去了一趟。

这次回来的很快,第三天就回来了。

这次回来还带回了一个好消息,香肠在别的镇上酒楼销售的不错。他这次带的一百多斤香肠都要完了,而且还跟他预定了一些,商定的是五日一送货。

销路推开了以后,王家的小作坊自然也就忙了起来。

光靠田叔一家和吴大柱两口子根本忙不过来,于是清闲了许久的李氏跟王荷也迫不得已忙了起来,最后就连何氏也每天一早便来了王家,帮着干活。

张铁匠入狱的那段时间,何氏暂住在王家,便时不时的帮他们灌制香肠。

王家人信任她,所以制作香肠的过程也没有瞒着她,何氏偶尔帮他们搭把手,所以对这活儿也不陌生,很快就上了手。

有了她们三人的加入,这才勉强稳定住了供货量。

一家人整日忙的脚不沾地,哪里还有空惦记王岭,早就将他休沐的日子忘到了九霄云外去了。

于是到了王岭休沐的这一日,他原本以为家里会有人来接他,结果在书院门口等了一个上午,也没有瞧见王平安的影子。

王岭只得自己掏钱租了两马车,从府城回杜鹃村的租车费可不低,王岭问了一圈,最便宜的也要五两银子。

府城物价本就高,他又刚来书院,有很多东西要添置,一通买完,身上剩下的银钱早就不多了。

咬着牙跟那车夫砍价,那车夫显然没有想到王岭一个读书人竟然还能做出跟他们这些干体力活的人杀价这种事情来,且杀价杀的还很有水平,引经据典,之乎者也,说的一套一套的,唬的他一愣一愣的,最终无言以对,最后终于让王岭以三两银子的价格成交。

那车夫一开始脸上还挂着笑容,到了后来,脸色已经十分难看了,王岭不用猜也知道他在想什么,定然是觉得今日碰见了他,真是倒了血霉。

可没办法,谁叫他穷,他全身上下只剩一两半银子了。只够交定金,后面这一两半还只能等车夫把他送回了家,才能给他。

明明出门前李氏还十分不舍,说好了会时不时的让他爹来看看他,若是没钱也可以管他要,谁知他一入了书院,家中就跟忘了他这个人似的,他又不好意思写信问家里要钱,天知道后半个月他过得有多凄凉,整整一个月,跟他同号舍的人都有家人来探望他,罗长安也能时时回家,就他跟被弃养在书院似的,王岭此时心里别提有多憋屈了。

马车一路驶进了杜鹃村,原本以为就算没人去府城接他,至少王荷也会像以往那般在村口等着的,事实证明他想多了,村口别说王荷了,连小桃的影子都没有,王岭郁闷不已。

马车最终停在了王家门头,王岭让那车夫在门口等着,自己拎着大包小包的东西进了院子。

王岭进了院里并没有人发现,以往他外出回家家里人总是第一时间迎上来,可这会儿,他在院子里站了半晌,竟然没有一个人抬头看他一眼,王岭感觉到了深深的挫败感。

还是


状态提示:第八十三章--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