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尔哈朗沉稳谨慎,调防辽东之后,他没有睡大觉,每日都派出斥候,侦查周遭的情况,而且还通过辽东来往的商贾,掌握关宁锦防线的情况,辽东的重要性,济尔哈朗是非常清楚的,不能够有任何的闪失,冥冥之中,济尔哈朗也有一种感觉,苏天成既然在盖州取得了重大胜利,有可能转移进攻的重点,下一步从辽东方向发动进攻。
但沉稳的性格,令济尔哈朗没有随便开口,这是关乎到大清国整体防御的事情了,没有确凿的情报,还是不要随便的分析,再说自己在海州已经遭遇惨败,甚至连豫亲王多铎都殒命了,汉八旗之中的正蓝旗被剿灭,旗主金砺被生擒,若不是大清国处于危急的情况之下,肯定是要遭遇到训斥的。
辽东边军的调动,济尔哈朗非常注意,不过这样的调动,不能够说明什么问题,盖州之战的时候,辽东边军调动更为频繁,谁都以为辽东是进攻的重点,结果盖州之战打响,大清国遭遇当头一棒,损失惨重。如此虚虚实实的情报,令济尔哈朗非常的恼火,大清国什么时候如此的被动,自崇德元年以来,总是遭遇到失败。
在满人权贵之中,除开皇太极和代善,对苏天成有着深刻认识的,就是济尔哈朗了,济尔哈朗本来就不会轻视任何的一个对手,大清国的将士,与苏天成交手次数不少了,细细算起来,竟然没有一次获得胜利,这是一个可怕的事情,也是令人沮丧的事实。
皇太极的旨意到达广宁,汉八旗之中的正红旗和镶红旗军士调至辽东。分别驻守广宁和西平堡,辽东防御的总指挥,依旧是济尔哈朗。这个旨意到达之后,济尔哈朗心中的石头落下了一半,看来皇太极也预测到了,苏天成下一步进攻的重点。很有可能是辽东。
为了能够很好的防御明军的进攻,济尔哈朗花费了不少的心思,他们没有将十数万大军全部集中在城池里面,这种做法过于的被动,和众多的军官商议之后,济尔哈朗做了三件事情,加强辽东的防御。
第一件事情,开挖沟壕和护城河,在广宁城外和西平堡城外。开挖了大量的沟渠,这些沟渠纵横交错,令骑兵无法冲锋,步卒靠近城墙,都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同时拓宽了两个地方的护城河,护城河的宽度达到了五米以上,深度达到了三米以上。让护城河成为了进攻的最大障碍之一。
第二件事情,临时构筑火路墩。用以侦查明军的踪迹。这一手是跟着明军学习的,在广宁城和西平堡外面,沿着主要道路,修建了若干个火路墩,每个火路墩里面,驻守十来个军士。火路墩一直延续了二十余里的距离,报信也是采用烽火报警的方式,明军距离城池尚有二十来里的时候,广宁和西平堡就能够得知进攻的消息。
第三件事,重金收买商贾。希望从商贾的口中获得情报,及时调整部署。俗话说得好,有钱能使鬼推磨,商贾本来就是想着赚钱的,而且辽东还是留下了苏天成定下的规矩,不管是不是交战,商贾都是可以做生意的,从商贾的嘴里,获得的一些零星的情况,往往非常的重要。
当然,常规的事情,济尔哈朗丝毫都没有放松,譬如说斥候侦查的事宜,每日都是要进行的,获取黑山、大凌河城、锦州甚至是宁远的情况,派出去的斥候,清一色汉人的打扮,看不见辫子,而且这些斥候熟悉汉话,绝不会露出破绽。
皇太极调整了军队部署之后,济尔哈朗更加关注侦查的事宜了,而且辽东增加了大量的将士,这也令济尔哈朗能够很从容的部署人员了。
济尔哈朗尽心尽力,全部心思都扑倒了辽东,皇太极的整体部署,他也是清楚的,在他看来,辽东的战役,大清国是占据了巨大优势的,关键地方就在蒙古草原,代善率领大军进入蒙古,最为主要的任务,就是让蒙八旗能够从义州方向发动进攻,而且插汉部落和喀尔喀部落,距离义州都不是很远,集结和准备也不需要太长的时间。
统一指挥权方面,济尔哈朗考虑的更是全面,汉八旗所属的正黄旗旗主马光远、镶黄旗旗主石廷柱、正红旗旗主王世选、镶红旗旗主巴颜、正蓝旗旗主李国翰,这些都是大清国的骁将,个个都是了不得,济尔哈朗充分信任他们,譬如说西平堡的指挥权,他指定石廷柱直接负责,遇见了非常情况,可以做出来决断,而且因为石廷柱投降大清国之前,本来就是广宁守备,在有关广宁的防御上面,济尔哈朗也多次征求意见。
皇太极处置范文程,这令济尔哈朗有些不能够理解,他清楚范文程的能力,能文能武,为大清国立下了不少的功勋,难道仅仅因为情报的失误,就被赐死了,而且范文程在立下皇太子方面,是有着重要作用的,这对于稳定大清国的局面,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因为一直守在海州,没有回到沈阳,济尔哈朗不是很清楚情况,但他觉得,范文程被赐死,绝非完全是情报失误的原因,肯定有更加重要的原因,所以在对待汉人方面,济尔哈朗的态度没有改变。
驻守在辽东的满人不多,仅仅是济尔哈朗麾下的镶蓝旗,其余十余万将士,都是汉八旗的将士,若是不能够信任汉人,战是无法打的,广宁和西平堡也无法守住。
广宁和西平堡两座城池,驻守的将士人数基本差不多,都是六万多人,西平堡的守卫,石廷柱是总指挥,马光远和巴颜是副总指挥,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