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咚!咚!咚!
木棍敲打在竹筒上发出一长四短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清脆悠长的回荡着。
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贼五更鸡。
“天色晴明!”
“五更,寅正四刻,早睡早起,保重身体!”
一名身着葛麻布袍的少年敲打着竹梆子沿街报晓,少年也就十一二岁左右,粗衣麻鞋,衣着朴素,人却很精神。
他是金银城学校的五年级学生,这些高年级的小学生,都要轮流值日,轮值时每天第一个任务就是报晓。
当城中的钟鼓楼里敲响五更鼓时,他们就会拿着梆子开始走街串巷的打更报晓。
相比起专门的守夜打更人从一更开始打更不同,学生们交四更时起,先撞响学校的钟,然后沿街报晓,各分地方。
每天值日报晓的学生不止一个,而是有好几个,每人划分一个片区,包干报时。一边报时,顺便还要报一下天气。
顺带的,还兼职一下送报郎的差事。
吕宋如今也越来越热闹,淘金者不断涌入,近十万淘金者,也带来了巨大的其它需求,因此吕宋现在有许多个淘金小镇,秦家也建立了许多配套的商铺、作坊,外面还有许多种植庄园,更有充当护卫力量的家丁队伍。
金银城中的学生算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多数是秦家收养的孤儿或弃婴,从小抚养,秦家来到吕宋,也带来了许多孩子,让他们在这边一边读书,一边适应这里的情况,以为将来储备人才。
孩子们无父无母,且还是半工半读,都很坚强努力。
就算是才十一二岁的孩子,半工半读之余,也还要兼负报晓这种差事。其实城中有钟鼓楼,依据漏钟记时,然后以钟鼓向城中百姓报时。
但学校还是安排了孩子们轮流早起报晓,除了沿途报时外,顺便报一下天气,兼投递报纸的差事。
报纸有金银城自己印发的淘金报,也有随船过来的报纸,如武安府发行的太平商报,广州港发行的南方消息,朝廷长安和洛阳等发行的几份大报等。
随着少年的高声报时报天气声,金银城也慢慢的苏醒过来。
做早点小食生意的推开门,把摊子支起来,开始把第一笼包子放上蒸锅,那边卖肉的铺子,也已经把猪牛羊等宰杀好,将肉摆上案台分割。
一家家铺子开门。
城中的商贩、工人或是管事们,也都陆续起床,开始一天新的生活。
街角早点铺的老板笑着冲少年道,“后生崽声音够亮啊,来,吃个包子。”
少年却笑着摆手谢过了。
学校不允许学生们在街上收人的东西,哪怕是别人送的也不行,不过街坊商民们也都很感觉学生报的报晓和报天气,尤其是这些孩子们不论刮风下雨,那都是风雨无阻,按时按点的。
对于大早上还在床上的百姓们来说,报时和报天气都是很有用的信息,毕竟这年头也不是谁家都能水钟刻漏这些的,不用起身便知道时间和外面的天气多好。
可以根据天气情况,提前做好一天的安排。
大家都想感谢一下,但学校规矩严格,少年们也都很自立自强,是坚决不会收任何一点好处的,哪怕就是一个包子也不行。
于是到了如今,便也渐由商会、行会们自发组织,每个月的初一十五两天,会筹集一些物资到学校去慰问看望师生,给予一些帮助。东西可能也不多,一点米面粮油或是布料等,但这却是一份难得的鱼水之情,是受到金银城秦家执事会的赞赏的。
随着这一声声报时,金银城这座吕宋岛上第一大城也开始热闹了起来。
做为吕宋的中心,这里有许多店铺作坊,最先开业的自然是一个个早点铺子,码头区向来是最先热闹起来的地方。
曹家从食、万家馒头店、武家蒸饼、石家胡麻煎饼,李四家北食店,金家南食店,丁家素茶店,史家瓠羹店等众多都争相开始吆喝起来。
史家瓠羹店就以灌肺和炒肺最有名,而其它各家也基本上都有拿好的招牌早点,比如说石家的胡麻煎饼,丁家的八宝粥,李四家的羊杂汤,金家的鸭血粉丝,万家的大馒头等等。
其它的什么煎白肠、五味肉粥、馓子、糍糕等各式各样皆有,从某方面上来说,这里其实就跟武安太平港、镇南交州港、广州港等那些著名大港口差不多,因为南来北往的人多,人口流动性大,也就带来了各式各样的美食。
金银城是个淘金城市,也是吕宋对外的港口,从中原过来的船都是先进金银湾,沿金沙河在金银城码头靠岸,上岸第一站也必然是金银城。
大量的淘金客来来往往,而吕宋岛上采集到的丰富黄金,也会在金银城中进行加工。
这又使的金银城里的金加工行业很繁荣,带来了大量的产业工人,也吸引了许多买卖黄金的商人。
同样道理,有这么一个重要的产业在,吸引了如此多的淘金者和产业工人,围绕着他们的吃喝住行等当然也有个很大的消费市场。
这是一座工商型的港口城市,不比内陆传统的城市,消费属性更强。
“吃碗粉吧。”
岛上热,秦琅一双拖鞋一身薄衫,装束打扮看着像是个早起的商人。
秦琅在浔州轻舟直下广州,没有惊动当地官员,便搭乘秦家的商船先去了福清港,再经澎湖到了流求岛上,微服转了一圈后,离台南抵吕宋。
随船到了金银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