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国
半月大雨,使得落凤江暴涨。淹没下流千顷粮田,冲毁十万房屋,十余万老百姓无家可归,食不果腹。一时哭喊之声响彻四野,以至于高飞之鸟不敢落下。
更有数万百姓携家带口往城里而去,但郡守紧闭城门不许灾民进入,怕这些灾民进入城中后引起慌乱。
但朝廷赈济之粮迟迟未至,各郡也不许灾民而入,灾民未填饱肚子便挖野菜而食,年老体弱者便就地取材,或挖草根,或扒树皮。反正只要是能吃的就行,十余天,方圆数里之草木被灾民食尽,但朝廷赈济之粮仍然未到。
此时,天空终于放晴,但落凤江水却没有退下去。
梁国朝堂之上,梁帝刘成一脸疲惫。这些天从各处送来的折子堆积成山,他熬夜一一看完。
这些折子皆是请求朝廷放粮赈济灾民,若不放粮只怕会引起民变。
这一点刘成自然是明白的,自落凤江淹没无数乡镇后他便召集群臣商议。群臣皆是要放粮赈济灾民,使之稳定。
但附近城中的粮食是远远不够的,而因大雨洪水将官道给冲断了,朝廷之粮一时无法运送过去,这可愁死刘成了。
“大雨冲断了官道,赈济之粮一时无法运往灾区,众卿可有何良策,以解燃眉之急?”刘成看着群臣问道
群臣皆不语,刘成心里叹息。
这关键时候连个出主意的人都没有啊!过了一阵,丞相高季道:“陛下,老臣有一计,可安灾民,使之无祸。”
刘成大喜,连问:“丞相有何妙计?”
“陛下,灾民皆食不果腹,四处游荡。如此下去只恐这些灾民会落草为寇,打家劫舍,为祸国家。臣以为当命附近郡守将灾民召集起来,每日给一顿稀饭,如此灾民必定不会远走。只要坚持到官道一通赈济之粮运到,这些灾民便不会为祸国家。”
说罢!一人反驳:“高相之计只可行一两日,若时间一长灾民一样会四处游荡,届时还是究竟不了这个问题。十余万灾民每一日只给一顿稀饭,试问高相,附近城郡能坚持几日?再者,一顿稀饭灾民必定不会满足,万一因吃不饱在闹起事来这又如何是好?”
高季亦反驳:“其一,官道修复只须数日,届时可如识告知灾民,让他们忍耐数日。其二,灾民食不果腹,那还有力气去闹事?”
此人大笑:“高相不知民情也!饥饿之下灾民岂会去听你讲道理?民间有句谚语,说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高相吃的饱自然不清楚百姓饥饿,犹如饿狼一般,在极其饥饿的情况下即便身边有危险它亦会不顾一切的去吃。灾民亦是如此,在他们极其饥饿的情况下去与他们讲道理他们是不会听的。再者,高相说灾民食不果腹,没有力气闹事,此言有误。比如说一群饿狼,当它们看到食物的时候必定会不要命的扑上去,这个时候你说什么都没有用。因为它们怕迟了就没有了,实际上都有份,但狼不相信。故而扑之,在扑的过程中它们会咬死与它们抢食之狼,而当它们尝到食物的味道后便迫切的想要吃饱,这时便会盯上给它们食物之人,接着便会发起进攻,厮咬,抢夺。”
此人说完,高季沉默不语。这时一人大声笑道:“昌大人这的谬论我从未听过,不知昌大人这一番言论是那家经典?”
反驳之人高高瘦瘦,身着梁国官服,是大行令的属官,名叫马聪。其人喜阿谀奉承,溜须拍马。
而反驳高季之人是御史大夫刘秉的属官,名为昌易。此人身长八尺,容貌俊逸,年三十有二,出生大家,但因其母是妾而不得其父宠爱。后离家求学,在梁都遇刘秉,被刘秉养与府中。
昌易素有谋略,看问题总能一针见血。刘成上位后刘秉便将他举荐给刘成。
马聪之言昌易并没有生气而是笑着对他道:“马大人此话怎讲?”
马蹄向刘成行礼,说道:“陛下,微臣以为高相所言极是,当下最要紧的便是安定灾民,使其不要为祸国家。而高相之策是一妙计,可先张榜出告,告诉灾民只需坚持数日,待朝廷赈济之粮到后便可吃饱,如此谁会闹事?”
昌易笑道:“陛下,臣方才说过了。饥饿之下灾民便是狼群,处理不好反而容易生出事端。高相之策看似可行,实则不行。请陛下三思。”
“昌易,你胆子不小啊!高相之谋岂是你可知的?”马聪喝道
见此,刘成一挥手示意他们停住,余是二人皆退。刘成问高季:“丞相,你以为昌易之言如今?”
高季道:“昌大人所言有些道理,想来昌大人一定有比老臣更加高明的法子。”
刘成便问昌易:“昌易,你可有解决之法?”
“回陛下,臣有!”
“哦!”刘成惊讶,又道:“说来听听。”
“陛下,臣这个办法便是让灾民去修路。各处官道皆有断处,尤其是灾区附近的官道,大部分被江水冲毁。可使灾民修路,每日早中晚皆给一番稀饭,清一些没有关系。可告诉灾民因官道被水冲断故朝廷赈济之粮才不能按时到达,早些修复官道赈济之粮便会早到。臣这个法子便是要给灾民给些事做,不要让他们闲着,闲着便会四处游荡,如此灾民心里也会有盼头。”
刘成点头,问高季:“丞相,你以为昌易此法如何?”
高季道:“老臣以为昌大人此法或许可行。”
高季不高兴了,有了或许两个字。但这两个听在马聪耳中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