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大汉从吹牛开始>第468章 只录一人

从技术要求上来说,王忌的设计并不难完成。

很快,王不饿也见到了实物。

但是从使用效果上来说,却是很差劲儿。

毫无体验感可言,甚至根本就拉不动。

当然,并非原理问题,而是这个设计太仓促了,他压根就没有考虑到更多的层面。

例如说,绳子就是从两端直接拉出来的,而整个滚轮的宽度大约有两米左右。

一个人就是推着都能推动,所以用绳子将他拉动也不是什么难题。

但问题是,他压根就没考虑滚轮自己会绊住绳子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也很好解决,就是在滚轴位置做一个圆筒套件,然后套件向前延伸出一根一米长的棍子,将绳子的连接部放在滚筒以外就可以了。

让禁军推着试了试,王不饿蹲在地上看了阵留下来的痕迹。

“效果肯定是有的,但是这些铁钉的位置还需要在调整!”王不饿直接给出了结论。

这些布局其实都是要经过长时间的试验调整才能知道的。

而这玩意儿他也不是说你过去就要像后世一样平整,没有任何大一些的土块什么的。

这是压根就做不到的技术,后世能够做到,那是因为刀片在飞速的旋转,通过机械的力量多次反复的敲打切割才将那些土块给打碎的。

得到了王不饿的肯许,接下来王忌便一头扎在了工坊内。

所需的材料,也是一概供应,而且还是不限量的那种。

为了配合,王陵甚至让锻打机坊那边专门腾出来了一台锻打机来配合他。

反正皇帝的要求是,尽快的把这东西搞出来,材料什么的都不重要。

至少要先证明这个设计他是有用的,是有效的。

确定了这一点之后,再去逐渐的减配。

能用木头替代的就用木头,能用石头的就用石头,反正总之就是一句话。

搞研究的时候,铁料随便用,但是大规模应用的时候,这么做是绝对不行的。

八天后……

又是一个内阁会议的举行日。

作为大汉开国,也是华夏有史以来的第一次科举。

满朝上下对于这件事情还是很关注的。

不只是朝中,民间百姓对此也很关注。

现在毕竟不是以前了,这几年家里面的日子也渐渐的好了起来。

不说供应全部的孩子去读书,但集中力量去供应一个,咬咬牙还是能坚持下来的。

虽然第一届科举参加的都是一些权贵之后,但是关于县学和郡学,以及洛阳书院的报名方式大家是都知道的。

而且这些县学,并不看你的出身,哪怕你只是一个普通农户,只要你的孩子达标了,也是能够进入的。

而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大汉的开明之处了。

上学,是要交学费的。

而对于一些交不起学费的家庭,朝廷在这上面的操作也很灵性。

家人可以用出卖劳动力的方式来抵消学费。

可以是耕种官田,若是没有名额了,就去搞运输,若是还没有名额,就去采矿开发什么的,反正总会给你安排个地方的。

只要你被选上了,你想去,那么有没有钱都不用担心。

而县学作为初级教育,一个县也只有那么一座,规模也很有限制,自然不可能让全县的适龄儿童都进来。

于是学部便设立了一个条件,县学只招收六到八岁的孩子。

即年满六岁,当年算作六岁,年满八岁,当年算作八岁。

也就是说,哪怕是这一年的最后一天出生的,他在今年就六岁了,所以他就是按照六岁来报名的。

当然,对于那些出生较晚的学生来说,这是相对不公平的。

大一些倒是无所谓,可五岁可六岁,差别还是有的。

不过好在有三次机会,加上每次考试的时间又是定在秋末,而在考试前,县学会抽出一个月的时间对其进行辅导,然后择优录取。

这一个月也不是白辅导的,一人需要交纳一钱的辅导费用。

至于这个年纪的孩子能学到啥,学没学到不重要,反正考试又不会超纲。

教了啥就考啥,看的是你记住了多少。

在这个制度模式下,年纪小的基本就是陪太子读书的那种,提前走个过场,熟悉一下流程,为来年做准备。

不过现在大家都在观望,虽然有兴趣的人很多,但现在谁也没有见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百姓对于知识的渴望度。

咋说呢!

现实要比想象的更残酷。

想象中百姓应该是欢天喜地的样子,一个个急躁躁的想要将孩子送去县学。

然而现实是,若是不能确定将来真的能通过这条渠道成为官员,那我每年投入那么多送他去读书干个球啊?

在家种地他不香嘛?

所以,大佬们自然知道这是将来的趋势,挡不住的那种。

但民间普遍都在观望,想看一看这条路到底能不能行的通。

在这个局面下,吏部那边也是加班加点的用了五天的时间,对一百多位考生的试卷进行了不下于五遍的交叉审核,最终又请了三省的长官前来阅卷,共同商议,这才赶在这次内阁会议之前拿出了最终的结果。

“科举的成绩如何?”王不饿也知道今天会出最终的成绩,而关于这件事情,他也没让人去打听。

看着王不饿,曹参的脸上充满了纠结。

早就劝了,可就是不听,现在可咋弄啊……

“陛


状态提示:第468章 只录一人--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