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碧海残阳>第五十七章 地主团练

“刚才李大人已经给诸位说了,倭寇凶残,专害士绅,这里本官也就不再多说了,本官来说说这‘军民协防’是个如何的章程,一句话,就是在座诸位要出人出力,村村联防,乡乡互保,一来可保各自家园平安,二则同保晋州平安。

“一旦开战,官军为主,民兵为辅,民兵一不离乡,二不脱产。这脱产就是不事劳作,民兵还是要劳作的,忙是为民,闲时为兵,战时为军,战后又为民。民兵杀敌还是有赏的,战死或残废也有抚恤,都由官府出钱。

“平时民兵之责是保靖治安,巡查奸细,哨探倭寇动向。战时则与邻乡民兵互为襄助,配合官军,并听从官军统一指挥,共歼倭寇。

“由于倭寇距离晋州不远,本府建议各位乡老,这几日就把家眷和多余的钱粮搬入城中。倭寇跨海而来,极缺粮草,下月麦收之季,倭寇必大致,为保各位安全,届时各位还是进城来,民兵则有官军派遣官佐指挥,民兵所立之功仍旧归于各位。

“各位乡老贤达,如果斩获倭寇大酋,或是建立功勋,本府将会据实向朝廷禀报,为立功之士绅奏请封赏。不幸殉国之士绅,本府也会向朝廷奏请赐封忠烈,庇荫子孙。”

……

徐元礼絮絮叨叨的念完了稿子,足足花了大半个时辰,说得他口干舌燥,连喝几大杯茶水,不过读完之后,他也算是对“军民协防”有了比较清晰的概念了,这不就是保甲和团练吗。大明那边一旦出了乱事,就爱搞这套路,让地主士绅自己组建团练,保卫自己的家乡,官府认可他们的军队,还会派遣军官来训练组织,甚至指挥团练,但战事一平则必须解散,士绅们的报酬就是官位。不要小看这官位,在大明那边可是超级紧俏货,不管什么人都只能走科举独木桥才能得到的,其难度远超后世的公务员招考,更不像后来满清,只要是八旗子弟、只有肯拿钱出来,是个玩意都可以当官。

团练高丽这边也在搞,叫“义军”,但都是地方上的豪强自发在搞,官府很少插手,只给个名头,就连杀敌的赏金和抚恤都不会出,地方豪强虽有钱财,但打仗却不是他们所能承担得起的,没有军饷、赏金和抚恤,再加上缺乏训练和没有足够的武器装备,他们手下那些农夫和奴隶根本就没有多大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而且战后也不会给那些士绅官爵,全当白打工,所以一般的豪族士绅们积极性并不大,只是被倭军的残暴吓到了,才会组织起来反抗,而后来满清只找朝廷的麻烦,他们就基本作壁上观了。

更糟糕的是,在真实的历史上,这些“义军”还往往遭到官军的猜忌和轻视,两者之间根本就谈不上协作。比如宜宁的郭再佑,后来就屡遭官府猜忌打压,结果再无甚建树;光州的高敬命更惨,他就是轻易相信了官军,最后官军把他丢下喂倭军,落得个身死族灭的下场,跟着他的几千佃农和奴隶兵,也全都被倭军杀戮。

说起来地主士绅还是国家的统治阶级,但政府这个国家机器,虽然是统治阶级所建成和控制的,但毕竟也是一个颇具独立性的政治生物体,可以说诞生于统治阶级,又凌驾于统治阶级之上,必然与统治阶级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特别给是对统治阶级内部那些,企图取代现任政府掌权者的人和集团,保持着极高的警惕性。

当然,此时各地“义军”才兴起,现在这些倒灶的事还没有发生,地主士绅们还是对官府比较信任,既然徐大人说倭寇如此凶残,那大家还有什么话说,有钱出钱,有人出人。而且这民兵又是留在当地,一般不会调离本乡,足以保得身家性命和家产田地了,至于短时间内去相邻的乡村去“互助互帮”,权当是插秧时争水源跨乡打群架,打完架各自回家。

至于倭寇有可能发大兵来打晋州,这乡里自然是呆不住了,如果徐大人真能把晋州修得铁桶一般,到时候大家把粮食往城里一搬,把乡里庄稼全烧了,上万民兵再往城头一站,守他几个月,看这倭寇有多少人和多少粮食来耗。

对徐大人提出的,如果倭寇大举进犯,大家都躲到城里去,把民兵交给官军统一指挥,这也没错啊,谁有那本事去指挥军队打倭寇,躲进城里多安全,等倭寇被打跑了,再出来就行了。而民兵的军饷军粮自负,他们也没有什么意见,不过是多披了一张民兵的披,人还是得给他们干活,还要替他们保家,自然得他们来养。官府承诺的抚恤和赏金,到时候自己剥层皮再发下去,还可以赚点,何乐而不为呢?

“晋州军民协防大会”开得非常成功,非常圆满,下面的乡绅们几乎全盘接受了官府的意见,今天官府没有找他们大出血,摊派粮饷民夫,不像全罗道的李洸大人,借着抗倭刮了一层地皮后,转身又跑了。这徐大人可能以后也会刮地皮,找他们要钱要粮要人,但至少他还在真正干事,而且看起来官府还是想认真守住这晋州的。

官府的要求,无外是派人下来训练民兵,平常组织民兵巡逻抓奸细,战时配合官军打仗(他们觉得,今天的官军就很不错,有精神头,装备也好,不像全罗道那些叫花兵和痞子兵)。另外卖粮食必须征得官府和官军的同意,大家又不是那些低贱的商人,自然不会囤粮涨价,更不会卖粮食给倭寇让倭寇来打自己。

最后,各乡的乡绅们纷纷报出了自己能组建民兵的壮丁人数,把徐


状态提示:第五十七章 地主团练--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