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民国之钢铁狂潮>第1023章 史上最强战舰的碰撞10!

可以说,交战的双方,其实谁也不清楚,自己是“摊上大事儿了”!

尼米兹的目标,是整个南海舰队,朱斌的目标,则是从苏伊士运河过来的美国海军。到底有多少艘舰艇,具体的武备组成数量,只有一个大概的数字,而因为美国人的尽力掩饰和连续的分分和和,刻意制造假情报,以至于他那强大的侦查手段都有点不够忙活的。

想想看,一百艘以内的舰艇或者还能查探个差不多,足足三百艘上下的战舰,一分,再分,接着分,光是在安达曼海就至少分散三股,每一股看上去都比较壮硕,除了能够确定米切尔率领的主力,并成功干掉两艘怎么也无法遁形的大和舰,尼米兹亲自率领的这一股奇兵,却真的是游离在预料之外了!

海洋何其广大,以朱斌现在只能保证战场覆盖的卫星,和只能横行太平洋的潜艇,还不足以达到全球布防的标准,在刻意隐藏之下,尼米兹有心算无心,终于实现了一次成功的隐蔽进击!

安达曼海的对峙迅速的向南推进。米切尔少将的指挥艺术,在这一次焕发出异彩!他通过对南海舰队的航行速度和以往中国海军战术的总结,大胆的判定对方的目标,意在诱敌深入、反客为主,果断命令左路舰队在经过半径五十海里的回转,与航母拖后编队会合之后,形成一个庞大的圆阵,忽然顺势向东高速迂回。

最关键的一手,是他将几乎全部的夜间侦查力量派出去,水上飞机大胆贴着海面做拉网式搜索,快速驱逐舰形成的圆形防御阵一直派到了三十公里以外,好似地球绕着太阳转的方式,以航母与战列舰为核心。做不间断的扫描侦查。

如此一来,原本仗着技术优势,悄悄潜伏在其附近监控的潜艇。就很少能得到露头观测的机会。甚至在美国人不惜本钱的声纳搜索下,不敢把潜深定的太低。光靠被动声纳的追索,就显得非常困难。毕竟,安达曼海不是已经摸熟了的南海,暗藏的危险太多,搞不好,就可能坐沉或者触礁,那才划不来!

整个的米切尔第19特遣舰队。变成一只超级大刺猬一样,轻易没处下口。驱逐舰与巡逻机的防范虽然不可避免的暴露了目标,但毕竟其拉的战线太长,那大圆阵也颇有误导的效果。几个小时周旋下来,神不知鬼不觉的,主力舰艇已经顺着弧线从南下姿态绕到了东侧,竟与对面保持向西机动的南海舰队,险之又险的始终保持着一百海里的距离。擦肩而过!

一百海里,在几十年前,无疑是一个非常安全的距离---那时候,危险只在主力舰的主炮射程之内。

空军起来以后,真正形成威胁。也就是这五年上下的事儿,还是朱斌的海军向全世界正式表演了以空制海的全套战术,才引起全世界彻底的转型。而即便如此,空中侦查、打击的半径,也还没有超过350公里这样一个安全数字。理论上的500公里,就不怎么保险。

黑灯瞎火的夜晚,100海里的机动间距,不停变换位置的主力舰艇,让可能存在的远程攻击威胁,始终难以抓到具体目标,那区区一两千吨的驱逐舰,恐怕还不值得对方浪费一枚宝贵的反舰导弹。

陈策的确是在察觉到对方的圆阵跟个草履虫似的呈弧线彻底转移到了东侧之后,才霍然警觉的。

此时的南海舰队,已经逼进到了安达曼海的中南部,更靠近斯里兰卡和印度半岛的区域,直线航行,一定会跑偏,而与米契尔舰队大致成了平行站位。这时候,再次机动的判定,就十分重要。

不过他已经收到了朱斌发来的消息,远洋舰队主力已经赶来,预计到第二天上午,就能越过爪哇海,进入印度洋。届时,距离战场的总航程,两天半。

那么说,只要能够牵制住对方总计三天的时间,就可以保证他们跑不出去,到时候里应外合,关门打狗,完全吃掉这一股大家伙,是没有问题的。

回到海图上盘算一番,陈策下令舰队立即左转成s型机动,作出向斯里兰卡前进的姿态。

这很像是要反客为主。双方都知道,斯里兰卡岛的重要性,一旦占领了那里,就能形成对安达曼海出口的封锁,到时候被关在里头的人都有大麻烦!

完全没有隐蔽行踪的做法,固然是给对方一种判断的信号,也是为了试探出,美军到底在打什么算盘。如果只是为了救援陆军,保护港口,米切尔舰队就应该顺势而为,占领安达曼海中部,再与群岛和陆地、斯里兰卡的陆基空军一起下手,把南海舰队重创或者赶出去才对。

但米切尔并不知道后面还有一支远洋舰队已经悄悄杀过来,只判定对方是要抢占有力战略高点,破解陆基封锁线,好返回头来,与自己决胜,这样的事情,当然不允许发生。

于是,第19舰队主力,也根本都没有等到完全判断清楚陈策的行动,就在完成第一个回旋后,顺势转头朝着南部再次迂回封锁。

双方之间的航速差距不大,这一搞不要紧,等于是在彼此快速的往里凑了一把,然后再校正方向争抢往南去的先机。

庞大的驱逐舰警戒圈儿不可避免的,与南海舰队的外围先锋舰艇拉近了距离,甚至交错间隙,一度不到十海里的程度!

深夜之中,美军的侦查能力大打折扣。哪怕他们专门配上了夜眼很好的英国、日本瞭望手,并使用了红外夜视设备,依旧难以看清楚隐身外形和涂装的中国驱逐舰。


状态提示:第1023章 史上最强战舰的碰撞10!--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