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民国之钢铁狂潮>第1028章 全面围攻,黄雀在后!

同时,陈策也接到了朱斌的最新位置确认,他们已经进入印度洋,隔着大约五百海里,一天的路程,就能进入孟加拉湾。

最有意思的是,无论是尼米兹,还是朱斌,因为都要极端保密的缘故,彼此都保持了最大限度的无线电静默,并在航行之中,不时的无规则机动,即便刻意的寻找,都不是那么容易。

而为了配合尼米兹舰队达成突袭的突然性,联军提前计算好时间,把来自阿拉伯海、印度洋西部乃至非洲、澳洲方面的船只,全部停摆,或者错过时段,保证不会出现他们撞见舰队暴露目标的事情。

空中的侦察机,也各自保持大约三百公里的半径搜索,以尼米兹那种搞法,只有放出去,没有进来的,没发现敌情就不做回返,严格保证航母的隐蔽。

朱斌也是那么干的。甚至在进入爪哇海后,先让“玄洲号”导弹巡洋舰清理了一圈儿,然后趁着夜色,他们开启“海市蜃楼”伪装。穿过海峡的时候,还空降了两支精锐部队,分别进入雅加达和巨港,并动员一批两栖登陆舰,作出要进攻印尼的姿态,吓得荷兰人与英国人故不得其他,全力应对。

总之,尼米兹在前面开路,把所有碍眼的东西都清理了一遍,朱斌跟在后头,一样的搞法。结果双方都没有发现彼此的存在,小心翼翼,唯恐惊扰目标的向前推进,就隔着一天的路程,这诡异的情景。一直持续到南海舰队,与第19舰队的纠缠,达到新一轮的高峰!

吃一堑长一智,哪怕在图穷匕见之前,仍然要当好诱饵,别吓跑了大鱼,陈策仍然不想再来一次那一晚的超饱和攻击了!不光他受不了,舰队也受不了啊!

为了应付美军铺天盖地的空中多层面打击。所有的辅助舰艇,高射炮和拦截火箭,消耗的数量惊人,补给之后,也不是非常富裕了。

对海的炮弹和拦截武器,同样被那超量的鱼雷攻击和玩命的驱逐舰进逼给弄得折损大半,并在双方激烈的炮战之中。全体受伤,战斗力下降不老少。

受伤的战列舰反倒好说,那个窟窿,直接用高膨胀度的化学液体填充进去,剧烈膨化成气泡状的胶体,把破裂缝隙相连的舱室全都充满,排出水后。死死的堵住每一寸缝隙,然后临时焊上钢板,就能应付到战争结束,回头大修。

可即便如此,他们整整休息了两天两夜,才缓过神来。检点伤亡,救治伤员,接送落水的士兵和飞行员,等等工作,纷繁复杂。其中大半。倒是在搜救美军的俘虏,不得不说,人道主义精神,他们搞的还是很不错的。

美军既然已经有了充分的准备,主动袭击的话,估计也不太好使。使用超音速反舰导弹,就需要预警机和空中制导并行,前提是。你得先从密密麻麻的舰艇之中锁定目标才可以,这不是什么简单工作。

朱斌以前能干的那么顺溜,是因为那时候的敌舰,对此完全没有认识。也没有防备,现在人家有所准备,甚至干扰弹、伪装目标,交叉火力密集封锁破击都搞出来了,让先进的技术装备,优势大打折扣。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是陈策并不知道,而朱斌自己也忽略了的,那就是,中国海军的建设是非常规断层跨越式的,思想指向与时代脱节,导致了一连串的不合适。

限于中国当前工业实力,根本没法跟美国佬似的一年造一千艘驱逐舰,一百艘轻型航母,十万架飞机那么变态的数量,只能在精品上寻找出路,这倒是跟最早引进的德国工业精神一脉相承。

为了保证能够打赢,朱斌是没下线的往上堆先进技术,成果倒是能体现出来了,比如战列舰, 比如导弹巡洋舰,比如航母,那是一个赛一个的强大,基本上,一艘有所准备的主力舰,出去横扫一支旧式海军力量,问题都不大。

但他忽略了一个大问题,辅助舰艇!

朱斌的搞法,如果放在五十年后,还没有太大问题。因为那时代,驱逐舰普遍导弹化,大家都不靠舰炮决胜负,空中预警侦查体系的完善,让战斗半径推展到八百到一千公里之外的地方,往往谁先发现对手,抢先发动进攻,谁就拥有胜利的机会。

可现在呢,各国仍旧舰炮当家,空军打击固然越来越强,却不是一定能赢。辅助舰艇,拼的是数量,动不动拉出来一大群几十艘是常事儿。跟美国人这样,财大气粗,为了报仇不惜工本,一家伙弄出各种三百艘的壮观舰群,太正常了!

这就导致了一个大问题,蚁多咬死象!

手底下的驱逐舰、巡洋舰显不出太大优势了,两艘主力战列舰就成了孤军,在人家不要命的围攻下,总要出现这样那样的篓子。这跟当初的日军,可完全不一样啊!

当然了,其实南海舰队也比较倒霉。要知道,其他舰队,建立之初,是跟日军那破烂的第三舰队斗争开始,一步步升级,打出来的经验。并且最初的日本海军,战术陈旧,舰艇粗劣,飞机不抗造,武器种类单一,尤其是日军压根不会使用潜艇,制造的鱼雷常常自爆把自己搞死……总之,那时候的敌人,包括后来的美国人在内,多半都是停留在20年代的水准。

可他们现在对付的,可是吃过大亏之后,集合了世界最强海军国家的精华力量,总结经验,制造出来的一系列,在另一个时空,完全可以支撑到战争结束甚至50年代的武器装备!大幅度升级了的,不好对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状态提示:第1028章 全面围攻,黄雀在后!--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