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民国之钢铁狂潮>第1049章 碰撞!钢铁的洪流4!

他的行动,可是气疯了一堆人。第三集团军司令沃尔特.克鲁格得到消息后,气急败坏的给他发电:“你他妈的到底要干什么?!我们需要的是你拖住中国人,不是去跟他们正面拼命!战略,战略优先,你懂不懂?!”

乔治巴顿硬邦邦的顶回去:“对不!司令先生!我认为保持美国军人的荣誉更重要!如果我们今天面对强敌都不敢战斗,而坐视那些陷入危机中的小伙子们丢掉性命,我们会被永久的钉死在耻辱柱上!今天,我将用行动来证明,美国人,是不怕任何敌人的!”

说完,他就把通信给掐了,任凭克鲁格司令怎么呼唤都不回答。

克鲁格司令气的把桌子都掀了,唾沫横飞的骂了足足有一刻钟后,声嘶力竭,口干舌燥的他才忽然想起来,巴顿那该死的混蛋一下子弄出个大窟窿,左路的进攻力度明显就不足了啊!

敌军会不会趁机杀到盐湖城来呢?他首先考虑到了这个关键问题。因为盐湖城的地位,太重要了,一旦出了问题,不但整个进攻战略会彻底失败,甚至美国军方的控制半径,会被硬生生的压缩回去起码五百公里!

这可不是一面的五百公里,而是整个美国南北三千多公里狠切一刀!甚至有可能,被中国人以盐湖城战线为跳板,硬生生的把前锋线推到美国中部去,把密西西比河沿岸都变成战场!

一想到敌军那势不可挡的钢铁洪流,在美国中部大平原上肆无忌惮的纵横驰骋,克鲁格不由自主的狠狠打个冷战,那种情景,太可怕了!

“不行!决不能放他们进来,那种可怕的后果。我们承担不起!”

克鲁格当机立断,看看手边的力量,似乎并不缺乏,便毫不犹豫的又派出一个装甲师,专门增援到巴顿让出来的空档,无论如何。不能出了篓子。

同时,他又调集整整一百多架各种战机,从主战场抽出来,拉到主攻战线上去,增援暂时不足的地面进攻兵力,务必压制对方的坦克不要冲的太猛。更把一个团的重炮兵拉出来,包括刚刚弄利索的t17型183火箭炮,原本打算留着当奇兵来用得,现在不得不先弄出来应付一把。

要说美军的武器更新换代那速度真不是一般的快。陆军有样学样,现如今的装备比三年前天翻地覆一般的变化。就说火箭炮,之前第一版的114小管子,原来的拖曳发射架,现在全部整合到了废弃不用的34型“管风琴”,甚至还比较天才的直接保留了炮塔,这倒好。远处群攻,近处猛轰。一举两得啊!

效果如何,有待于战场实际检验,不过总体来看,可说是相当不坏!

……至少,美国人自己是这么觉得。

当然了,美国武器的一大特色。就是把流水线生产发挥到极致,拿造汽车的劲头来造坦克,只要定型,那是呼啦啦一堆一堆的往外输出,看着就提气啊!

只是这时候。克鲁格顾不上自豪了,他得保证,这些家伙能派上用场啊!

呼呼啦啦,一个装甲师从犹他湖防区立即启程,一路狂奔,赶往德尔塔!

这边厢,乔治巴顿带领的主力横掠战场,先杀到了塞维尔湖的正面,与罗镇东团的装甲战车来了一次华丽丽的大碰撞!

数量上,美国人仍然占优,且各种轻重武器装备齐全,隔着老远,就用重炮和火箭炮呼啦啦一顿铺天盖地的猛轰!那架势,恨不能把整个沙漠戈壁变成月球表面!

美军所崇尚的大口径、大密度炮火攻击,在这一时刻发挥的淋漓尽致,数百门大大小小的火炮,从几个方向发射出成千上万的炮弹砸向目标,在原本就被双方坦克大战搞的坑坑洼洼的地面,炸出无数个窟窿,别说坦克了,你就是两条腿走都不一样能顺溜!

罗镇东勇猛但不是鲁莽,他一头钻进了美国整整一个重型坦克师的核心,自然知道危险所在,刚刚取得战斗的初步胜利后,立即拉着部队向右侧山地避让,脱离无法通行的战场,留下数以百计的钢铁残骸。

他前脚才走,后脚那炮弹就铺天盖地的砸下来!后卫部队,甚至能够感受到被差点点燃的空气涌动,引发的狂风携带的炽热气息!轰隆隆的巨响,搞得好似火山爆发,沸反盈天的橘红火焰,熏蒸的半边天空都变了颜色!

隆隆炮声中,巴顿率领成群的坦克冲进战场,结果没走出多远,满是大坑的地面就把他们的坦克差点颠簸的散了架!前锋部队连二十公里的速度都难以保持,黑灯瞎火的这也看不太清楚,开灯照明,那是找死的节奏,摸索前进,不断的有三四米深、七八米宽的大坑往里埋人,这都是155、152甚至203火炮干的好事!

巴顿一看这没法弄了,真要是全军都开进来,那真成了没法动弹的活靶子一样,气的把头盔狠狠摔在坦克炮塔上,骂道:“见鬼!怎么总是遇上这样的事情!”

没奈何,他只能让部队向北迂回,这一下子,又多跑了起码二十公里,不过好在,仍然能够通过峡谷,拦截向损失惨重的右路。

庞大的装甲洪流,在炮兵遮护下滚滚前进,铿锵的碰撞声,被隆隆的爆炸声给遮掩下来,从远处一般是听不太清楚的。不过要想别人完全无法察觉,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且不说天空中盘旋的侦察机了,低空之中,被罗镇东他们放出来的小型无人机,只发出低微的嗡鸣声,幽灵一般掠过战场,游弋到美军上空不过几百米的高度,红外夜视镜头把一团团耀


状态提示:第1049章 碰撞!钢铁的洪流4!--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