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民国之钢铁狂潮>第975 远东大决战(十二)狂野
他身上的战甲使用的能源核心。足以支撑长时间的地面战斗,其余的超级战士就稍微弱了点,不敢怠慢的紧跟着左右遮护,或者从楼顶上急奔。或者从地面上辅助清理,远攻武器发挥的淋漓尽致,将前方五百米的视野范围内所有可见的有威胁单位,毫不犹豫的首发干掉!

伊尔库茨克不过几十万的人口,且多半还是工业生产相关设施与人口,真正的城区说不上大,却也足够他们一小队人左冲右突!

随着警报声的越发凄厉,从各处涌出的士兵越来越多,之前就做好了打巷战的各项准备,毛子们熟练地扑入及时清理了积雪的工事之中。一直保暖没有冻坏的枪械武器纷纷端出来!

要不怎么说毛子的简单粗暴乃是传统。他们压根就没考虑过大口径武器的穿透力。会直接摧毁城市建筑,外加可能误伤到自己人!街垒之中,不只是的德什卡重机枪大量布设。甚至还有小口径的战防炮,甚至在中心大街的边上,赫然看到有45的反坦克炮推出来!

至于说水冷的重机枪,那都是常规装备了,什么bō_bō沙冲锋枪或者德普式轻机枪更是不缺,仅仅几分钟初期的慌乱后,各个连排长连踹带骂的整顿下,迅速的形成遍布整个城市的防御体系。

不过这时候,朱斌他们也已经扫荡完最关键的中心大街,杀伤超过百人。摧毁了两辆坦克、三辆装甲车和七八辆大小汽车,留下满街的爆炸烟火与死尸血腥,朝着另外一条主街道横行推进!

这简直是猛虎入了羊群的感脚,跟运动健将一般的奔跑和变向速度下,重达五吨的单兵机甲躲闪规避的速度甚至比一般士兵都快,更不受寒冷空气的影响,而老毛子们宽阔的街道也无形中让他耍的更开!

那些冲锋枪轻机枪什么的,还能通过扫荡来命中击发,却连战甲表面的一点伤痕都挂不出来;稍微有点威胁的45反坦克炮,根本没有瞄准的机会,转动不灵,也跟不上朱斌的运动速度。

最要命的是,他不是单独行进,两翼的超级战士时刻在扫描着整个战场,凡是口径稍大的重武器刚刚露出来,立即就被高处的他们发现,二话不说,就以12.7或者20的狙炮提前摧毁的碳化钨合金穿爆弹,就能对付一尺厚的混凝土墙,并以破片杀伤后面的人员;低于30的钢板都扛不住的脱壳穿甲弹或者贫铀弹更是缺德带冒烟的,即便是毛子的坦克冲上来也照样一发打得浑身冒火,效果并不比反坦克炮差多少!

如此巨大的武器差距下,毛子们对抗的非常苦逼,根本不可能让他停止哪怕一步,任凭军官如何的叫嚷喝骂也无济于事,眼睁睁看着朱斌庞大的战甲如入无人之境的左冲右突,用威力可怕的巨枪随意的劈刺剿杀,破坏一切遇到的设施与武器!

区区一支小队,突入竟被森严、千军万马保护的城市,不是犯傻,那就是疯了!

按照常理判断朱斌的行为永远都会出错,无论毛子还是日本人美国人,都没有例外!

不过显然比起其他的国家来,毛子的思维更加简单而直接,手段也更粗暴,随着朱斌小队破坏的幅度越来越大,从伊尔库茨克各处涌来的部队,不见减少,反而越来越多!甚至每一座楼房的高处,每一根烟囱的顶端,都有人扛着狙击步枪瞄准,甚至还有pts反坦克枪!

这种口径的暴力枪械,属于毛子针对越来越危险的装甲兵器而临时凑数研究出来的,尽管西蒙诺夫天才的设计保证这种枪的简单有效穿甲弹威力足以摧毁日军乃至德军初期装备的轻薄坦克装甲,但显然诞生就已经落后或者没什么用,打打一般的装甲车还凑合,现在各国的主战坦克,嗯,也许能够威胁到侧面或者后面装甲吧。

但在城市巷战中,近距离狙杀轻装甲甚至没装甲的目标,就显得比较歹毒有用!

当两人一组的狙击手抬着笨重的两米来长大枪从隐蔽处冒出来,轰隆一枪打响,那震耳欲聋的噪音简直跟小炮发射有一比,而子弹高速飚飞的痕迹居然也能引起朱斌战甲雷达的警告!

“嘡!”

一颗大口径穿甲弹被他用盾牌弹飞,居然在上面留下显著的痕迹,从瞬间冲击的动能判断出,其威力不俗!

不等对面的毛子们第二发子弹打出,朱斌的火控雷达已经锁定目标,肩头倏地弹起小巧的导弹发射筒,嗤嗤两发胡萝卜粗的微型导弹拖着炎尾扑过去,轰隆爆开,威力简直跟榴弹差不多,登时就把那狙击小组连同藏身的堡垒炸得粉碎!

这种狙击枪的威力,已经可以威胁到轻装甲战士了!

朱斌立即向所有人喊话:“小心他们的反装甲狙击手!看到了优先干掉!”

超级战士的装甲没有电磁护盾可用,光靠材料的强度硬抗,总有个万一好歹的,一旦被打伤了那就太不划算。

警卫小组的战士们立即响应,他们的战甲雷达也与朱斌形成统一侦测网络体系,上下左右的立体扫描协同互动,以其核心智能处理单元提供统一的威胁分析判定,并在第一时间发送给个人,让他或者其他人能够马上找到目标,并开火提前打击!

这是典型的拿21世纪科技水平来欺负土著了。空地一体的进攻模式,让分散的人员变成可以灵活协同作战的庞大整体,那情形,就好像朱斌拥有了十几双眼睛和手臂,十几个活动的武器发射平台,远可以打击两三公里外的目标,近可以砍劈眼前的敌人,综合打击


状态提示:第975 远东大决战(十二)狂野--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