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民国之钢铁狂潮>第980 远东大决战(十七)收复
那些人只是冷冷的抱着胳膊在一边看热闹,却丝毫没有上来拉开他们的意思,甚至一些人的眼神里闪烁着幸灾乐祸的光彩,让打昏了头的少校忽然冒出一丝明悟:“喔,对了,他们以前不都是踩着别人爬上来的么?看到别人倒霉,不推一把顺便砸石头都不合格,又怎么会来帮忙……。”

倒霉的毛子。混乱的统治环境下,出现这样的状况,足以表明他们的内部斗争到了何等地步,那不仅仅是严重影响军事水平,连基本的团结一致都难以做到了。

加利洛维奇深深的叹一口气。出声喝止大胡子:“行了!不要再打了。说不定。中国人就在外面悄悄的看笑话呢!出现这样的结果不是一两个人的责任,如果你们还有点身为苏维埃军人的自觉,那就安分一点。不要给其他人添麻烦!”

大胡子也是一股邪火发泄的差不离,把那倒霉的政工少校一把推开,自己回到火堆旁呼呼的直喘粗气。大概是刚才的动作有点儿太过激烈,身上一阵燥热,随手解开几个纽扣,露出里面皱皱巴巴的马夹,和半截毛茸茸的胸口。

这时候,帐篷顶部忽然亮起一盏灯,刺眼的白光让所有人下意识的眯缝起眼睛挡住了脸。紧接着,帐篷一角嘶嘶几声滑开一个一人高的缝隙,一名中国士兵赤手探身进来,警惕的朝里面扫视一圈,发现没有太大问题,只是略略注意了一下躺在地上呻吟的政工少校。便用半生不熟的俄语喝道:“都老实点儿!不要闹事!”

说完便退回去,依样拉好拉链,帐篷内外重新隔绝,整个过程,没有五秒钟。

刺眼的日光灯忽然熄灭。骤然的明暗变化让所有人许久才适应过来。加利洛维奇轻轻笑道:“都看到了吧?他们的准备充分着呢,你们不用多想了。”

刺眼的灯光让人暂时失明,至少两米深的坑边缘却没有落脚的地方;就算能抠下镶嵌在墙壁上的炮弹皮子当刀刃冒险冲出去,等待他们的却是零下三十多度的低温,随便一阵白毛风,都能把人冻成冰棍。

零下三十多度是什么概念?把一杯开水朝着天空一泼,落地之前都会冻成冰霜!真正是撒尿防止被冻掉小jī_jī,拉屎得用棍子敲的可怕天气!

刚才与政工少校一边儿浑身逆天热血的军官们彻底心凉了。其实他们也就是三分钟热度而已。平时在军队里作威作福,那是上头有史大林撑腰。现在在战俘营中,钢铁同志的大手够不着,挑战人家兵锋正盛的中国士兵?脑袋被驴踢了吧!

不过就连司令员同志都没想到,他们以为的一点小异动,仍旧被忠实的报告到了61军司令部那里。陈长捷看过汇总,发现企图以言语鼓动其他人起来造反的居然不在少数,便冷笑一声道:“随他们闹去!正好把里面的活跃分子甄别出来,一网打尽!哼,狗日的毛子,当真以为爷爷们是发善心呢?”

不是另有他用,按照陈长捷的意思,早他妈有一个算一个,统统枪毙拉倒!留下来,纯粹浪费粮食。

相关人员自然把命令贯彻下去,陈长捷回过头来,重点掌控战场进程。

经过近一天的激战,到了下午天黑之前,风雪已经不那么猛烈,整个第61军也顺利突破苏军设立的第一道总体防线,向前突进了近五十公里。

不要小看这段距离,要知道他们几乎是从冰雪覆盖的荒原上硬生生开辟出来的通道,并且还要将分布在正面的近五万毛子军队硬生生的击溃,为此付出的炮弹数量以十万计,耗费金钱大了去了!

不过多半的精力都耗在了跟自然环境较劲上,毕竟毛子的主力,大部分在炮击中被摧毁的差不多了。

出现在前方的,是乌兰乌德南部的第二道防线,一道架设在山岭之间,厚度约五公里的山地要塞群,在这里部署的毛子军队,同样不下于五万之众。越过了这里,前方一马平川,可长驱直入的抵近进攻那军事重镇。可以说,这道防线至关重要!

比起已经被突破的区域,这片山岭地形复杂多变,相互交通勾连,森林遍布,被连日的风雪覆盖后,谁也分不清哪里才是安全的,哪里是深不见底的悬崖陷阱。

近五万毛子士兵龟缩在群山堡垒工事之中严防死守,打定主意凭着地形优势顶住进攻,拖延到春天到来。

陈长捷可没有那么多时间跟他们消耗!傍晚时分,天空中还残留着一抹光亮。沉寂了多时的中国空军终于出动!从库伦方向起飞的庞大机群骤然降临,以数十架重型轰炸机,外加上百架攻击机相互协同,分散开来,在茫茫雪岭上方。按照卫星照片标定的数据。对准下面成百上千个冰雪覆盖的堡垒据点发动猛烈地轰炸!

这可不是普通航弹的散漫轰击,几乎清一色的灵巧炸弹,可以洞穿2米厚混凝土强化层。或者一米厚钢筋混凝土层的玩意,一片一片的撒下去,区区二三十公斤装药的爆炸威能,却足以在深度爆破后,产生横扫漫长地下甬道的威力!

那些被重点标注的,则是由重达一吨甚至更多的精确制导炸弹来完成攻坚任务,能够凶狠的钻透超过五米钢筋混凝土结构,从上万米的高空加速到0.7马赫的可怕玩意,每一颗都相当于3吨以上的tnt炸药威力。轰隆一声,就是一朵小型蘑菇云,在皑皑黑雪覆盖的山林间,炸出一个个触目惊心的大窟窿!

这群空中霸王的肆虐,比起之前的炮兵密集轰炸猛烈程度不遑多让。虽然数量


状态提示:第980 远东大决战(十七)收复--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