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完这些话,又望了望武媚娘,意思是征求她对于此事情的意见。
武媚娘一直关注着皇帝的情绪变化,暗中帮衬着丁瑜洲,她与阿元之间没有什么恩怨情仇,她只是为了帮助丁瑜洲。
武媚娘继续从旁协助,道:
“陛下,听长孙浩然这么一,臣妾的心中不免也有些伤感,毕竟父子人伦,要比底下所有的情感都珍贵些许,你看长孙浩然对他的那些哥哥的感情,就明他是个好孩子,他忘不了父子亲情,可以是个至孝至善之人,不同于长孙家其他的孩子们。自古忠孝两难全,虽然违背了陛下的旨意,但是如今他能知错能改,主动前来认罪,臣妾觉得陛下应该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武媚娘的话得极具生活韵味,让李治听来犹如一股清风,入耳入心,句句在理,以至于李治频频点头表示赞同。
丁瑜洲见形势有所改观,皇帝不再是刚才那般怒气冲,瞅准此时的最佳时机,继续为长孙浩然辩驳道:
“陛下,皇后娘娘所言甚是,臣按照你的吩咐连夜追逃长孙浩然,还没追到他,他就已经从黔州往长安返回了,可见他是真心悔过,并无丝毫隐瞒欺君之罪。还有臣店铺里的伙计阿元可以替长孙浩然作证,阿元一直跟随长孙浩然陪伴左右,亲眼目睹他去吊唁长孙无忌,其它任何事情都未做。”
李治一听这话,这才明白过来,原来丁瑜洲另外带来的那个人叫阿元。
李治一抬手道:
“好,你向来办事沉稳,那就请证人作证吧。”
丁瑜洲听后,忙转头看向阿元,示意他不要紧张,因为这是阿元第一次觐见陛下,第一次来到宫廷,第一次面见李治,第一次面对皇帝话。
阿元可谓是在商场叱咤风云多年,论社会经验,早已不是最初那个愣头子,但是他一直是在与商人打交道,言谈举止更多的是民间习惯,却不会朝廷规矩,不懂得君臣之间的礼仪,他还是害怕自己会拿捏不准。
阿元的心中颇为激动和紧张。
周围是陌生的环境,面对着的人是至高无上的皇帝,稍有不慎就会酿成大错。
丁瑜洲察言观心,知道阿元的心中紧张,在他身旁低声鼓劲道:
“阿元不要怕,凡事都不要怕,有大哥在。就按照你心中的话,实话实行了。”
阿元转头看了看丁瑜洲,心安不少,因为丁瑜洲的存在而心绪稍微缓解了许多。
按照他们之前的计划,丁瑜洲事先交代了阿元应该的话,阿元仔细回忆了一下,壮着胆子勇敢地道:
“草民,阿元拜见陛下和娘娘。草民因为需要到黔州置办货款,加之长孙浩然平日里和草民关系要好,才二人结伴同校一路上,草民一直陪伴在长孙浩然身边,知道他的行踪,也知道他的所作所为。长孙浩然是在陛下下令查抄长孙府之前离开的长安。这点草民可以作证。”
阿元稍微停顿了一会,调整了思路,见皇帝并未问话,又继续道:
“平日里长孙浩然常与草民来往,算是关系较近的朋友了,他平时常长孙大人对他并不喜欢,因为他的身份是庶出,所以他在府中地位也不高,甚至受到冷待。但是草民能感觉到长孙浩然对长孙大人那是情真意切,担心父亲在黔州受苦,所以才冒险做出了危险的举动,以致于犯了欺君之罪而不自知。草民皆可作证,因为这些日子来,长期车马劳顿,加上马不停蹄的赶路,我们二人并不知晓朝廷内外的事情,所以陛下啊,长孙浩然所作所为完全不是存心这般做的。还望陛下明鉴,对了,陛下草民这里还有草民和长孙浩然前往黔州的记录,上面的日期一看就知,请陛下过目。”
阿元前前后后完完整整地将丁瑜洲事先交代他的话详细地叙述出来,得条条在理,逻辑清晰,丝毫挑不出错来,可谓是衣无缝。
阿元此番言论和所提供的物证将长孙浩然的这一段逃亡解读成了弥补父子真情的无奈之举,还解释了长孙浩然并不知晓朝廷处罚的事情。
如此一来,长孙浩然所做下的错误成了过失欺君而不是故意欺君。正所谓不知者不罪,长孙浩然并不知晓皇帝下达的命令,所以他犯的错纯属无知之过错。
按照丁瑜洲设计的轨迹来分析,长孙浩然他们根本没有罪过,非但无罪反而还极合乎人情世故,父亲在他乡受罪,作为儿子的,为了尽孝道,前去探望,那也是合乎情理的。
李治仔细地听完阿元的证词,没有立即开口话,而是上下打量了一番阿元,见他和长孙浩然一般个头,相貌也是极为俊俏,是个不可多得的少年郎,又见他谈吐不凡,散发出儒雅气质,不由得对他萌生了遇到人才的怜惜之情。
李治回味着阿元的话,仔细地分析着阿元所言。
过了片刻工夫,李治突然高声喊道:
“阿元,你所言属实吗?如若有任何虚假,你可是要受到掉脑袋的。”
李治的话带着恐吓,更带着危险的信号,显然是在做最后的确认。
阿元连忙跪下,再度承认道:
“陛下,阿元所言句句属实,皇后土可鉴,绝没有任何虚假之处。”
李治点点头,显然是相信了阿元的话,也因为他看到了王宽从阿元手中接过来的凭证,那是他们前往黔州分店进行货款交割的凭证,还有他们住在乡间宾馆里的凭证,这些都足以证明他们的行动轨迹,进而间接证明所作所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