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都市现代>大时代1977>第六十一章:侨汇券

忙一月刊编辑工作时,林晓光一直等着钟文璋的消息。

一直到一月刊顺利发行,快到小年,版权出售的事情才敲定,粤州那边发来电报,是的,粤州,不是香港。

“事已定,一册十五元,已汇款。”

电报上就寥寥这十一个字,林晓光看到后,怔了一怔,抬起头,看向旁边邮电局的办事员,朝他露出笑容,说声:“谢谢!”

对方有些不解,但还是点头一笑,随即偏过头去,忙其他的事。

林晓光走出邮电局,心中大喜。

这次对香港商业电台购买电台广播版权一事,他们是这样的打算的,文哥回香港作为全权代理,与对方谈,不过不是谈这一整本,而是二十二册,每册近十五万字。

单以一册卖,因为商报目前还在连载,暂时只卖五册。

香港商业电台答应了,一册一万五千港元,没错,就是一万五,五册总计七万五千港元。

这是他俩的约定,为了避免被邮电部门发觉,电报上写的是“十五元”,后面“已汇款”三个汉字,代表十五后面三个零,如果四个汉字就是四个零,“元”的意思就是港元,“块”或者“圆”的意思就是人民币,所以就是一册一万五千港元。

从香港汇款过来,官方汇率,林晓光瞬间身价多出一万五千人民币。

光有电报,但是钱还没过来,他只能继续等。

这一等就是三天,三天后他才收到汇款单,签好回单交给邮局,然后才去银行取钱。

若说是以前,一次取一万多,他还不敢,怕引起银行的注意,现在国家改革开放,问题不大了。

营业员只是有些惊奇,竟然一次汇款一万五。

“同志,你稍等一下,这是钱,就是侨汇券不够,我去跟领导汇报一下,调一部分过来。”女营业员姿态放得很低,笑容很是和善。

林晓光将十五沓纸币,点点头:“同志,没事,你去拿吧,我等一下没关系。”

第三套人民币,最大面值的10元券,正面是人民代表不出大会堂图,背面是天安门城楼,俗称大团结。

一万五千块,一沓一百张的十元,就是一千元,整整十五沓,还比较轻。

女营业员笑容款款走了。

旁边有个年轻的女孩子,眼睛直勾勾地盯着他看,暗想,这人家里真厉害,在海外有华侨同胞也就算了,一次性寄这么多钱,看来是真有钱。

没多长时间,女营业员再次回来,拿着一个箱子。

“同志,这是您的侨汇券,等额的。”

林晓光拿着厚厚的一沓券,翻开扫一遍,直里面装,并不仔细看。

实在是没必要,人民币汇过来多少,侨汇券同样发等额的多少,也是一万五,侨汇券面值有大的,各省不一样,北平有发行100元面值的的,一万五就是一百五十张。

旁边有位大姐也在取钱,看到后就很眼热:“诶,他这是什么票?我怎么没有?”

女营业员就很头痛,不得不耐心解释:“同志,您好,是这样的,凡是从境外汇入外币,折合人民币100元的,可以凭侨汇券增加供应粮食6公斤、食油1公斤、白糖2斤、鲜肉2斤、棉布10尺。”

大姐这才懂了,说道:“这不和粮票一样吗?”

“咋能一样?”旁边有人看不下去了,看着林晓光的眼神中满是嫉妒:“人家拿着侨汇券,可以去侨汇商店买东西,侨汇商店你知道吗?你拿着钱和粮票,人家都不给你买。”

这年头,持有侨汇券的人隐隐具有优越感,因为能买到别人买不到的特供商品。

所以,很是引起旁人的羡慕乃至嫉妒。

林晓光待不下去了,拿到钱和侨汇券,收,跟女营业员说声谢谢,转身就走。

他在市区取钱,回圆明园坐公交车,只有34号这一条线。

回学校的路上,他仔细算了下账。

算上前三次的稿费,花出去几百,还剩五千,加上现在手里的一万五,总计两万,钱就这么一点。

老爸给的粮票吃光了,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黑市换的。

最后,就是侨汇券,这东西他之前有五千四,留下三千,剩下两千四到黑市全给换了,换了一部分钱和全国北平粮票,现在粮票根本不愁,还剩一万八的侨汇券更是不缺。

愁的还是钱。

回到学校后,他先回寝室,把钱藏好。

学校已经放假,手里有钱的学生回家了,没钱的还在宿舍待着,404宿舍4个人,唯独钱胜利没钱回去,林晓光借他一点钱,现在也回了。

只有他一个人还在,因为等这笔钱。

藏好钱后,他叫上住在隔壁宿舍楼的蒋学文,带着侨汇券出门。

蒋学文是北平人,放假了也没回去,一直待在学校。

他俩又坐34路公交,去和平门。

下了车,蒋学文稀里糊涂的:“你来这里干嘛?”

“来黑市,当然是换东西。”林晓光说着走进小巷子,一手抓着包,不时打量着四周,神态放松到极点,显然不是第一次来。

蒋学文吓了一大跳:“你来黑市,叫我干嘛?”

“我胆小,找个人壮胆。”林晓光嘿嘿一笑。

他第一次来这里,之前都是在动物园那一块的黑市,分几次把两千四的侨汇券换了,不过这一次不行,因为金额大数量多,必须去大黑市。

和平门这一块就有个大黑市。

他这辈子虽然第一次来,但上辈子来过几次,并不陌


状态提示:第六十一章:侨汇券--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