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建国点点头:“我知道你追求完美。不过,演员演戏就像作家创作小说一样。完成一部作品只代表他的过去。当新的作品开始时就得把自己清零,以一个新人的姿态重新开始。”
“嗯,我知道了。”
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红楼梦》确实让一部分人有点飘,或者人戏不分。
这两部戏,童建国都没参与。
《西游记》是没赶上,《红楼梦》是没兴趣。
眼下,《三国》来了,童建国不打算错过。
其实,央视早在《红楼梦》那会儿就想跟童建国合作,因为童建国不感兴趣才作罢。
如今,《红楼梦》导演王扶林又接手《三国》,立刻又想到童建国这个影视大佬了。
屋子里一大帮人,除了张笑天,其他都不认识,他们都想听听童建国的意见。
童建国先看他们初步定下的几个主要演员,不由得皱起眉头:“太老了吧?”
“啊?都是正当盛年。”
“啥正当盛年?都四五十岁了,跟小说不符啊。”
“哈哈,也对,30岁左右最合适,扮年轻扮老都没问题。”
“可咱们这是厚重的题材……”
“还有这名字,咱们这剧不拘泥于原著对吧?”
“没错,不光参照原著、参照《三国志》,还要参考一部分史实。”
“嗯,既然如此,电视剧的名字就别叫三国演义了。”
“对,对,童总给起个名字吧。”
“是啊,听说《聊斋夜谭》就是童总起的名字。”
“那个,要不叫三国杀?不太好是吧?三国志?或者三国战纪?”
“嗯,都不错!”
“还有个建议,咱们应当增加一些女性角色……”
听童建国这么一说,王扶林挺高兴:“对啊,我也是这么想的,光是一群糙老爷们儿,这戏也不来。三国演义本来就是演义,杨家将不也可以弄杨门女将啥的吗?”
“对,对,”张笑天说,“比如貂蝉、比如蔡文姬,比如大乔小乔啥的,都可以想办法加点戏。”
“嗯,除此之外,咱们可以再大胆点。比如弄个张飞妹子,典韦妹子啥的。当然这只是比喻,抛砖引玉啊!哈哈!”
童建国的发散式思维,也令现场的各位文学历史顾问、创作人员头脑活跃起来,纷纷献计献策,议论纷纷。
张笑天问:“童总,你觉得开头怎么写比较好?”
“反正不能完全按照书里的线索来,影视作品我觉得不能刻意去交待故事背景。”
王扶林也深为赞同:“没错,交待戏不好看。”
“影视作品是影像的艺术,尽量用画面讲故事。像旁白了、画外音之类的了,能不用尽量不用。”
“说得好!”王扶林虽然有点脸红,但还是忍不住高声叫好。
其实眼下的很多影视作品,包括《红楼梦》在内都过于依赖旁白、字幕。
当然,这一方面因为观众理解能力比较差。
比如,很多老年观众他们就看不懂外国电影。
因为外国电影大多遵守用画面讲故事的规则。
另一方面,当下的影视创作者创作能力确实还不够精湛,离开字幕旁白就没法把一件事情说清楚了。
“哎呀,童总真专业啊!”
大家忍不住感叹。
“哈哈,其实还好了,胡思乱想而已。”
“要不童总帮我们想想开头该怎么写……”
“哎,这么具体的事儿哪能麻烦童总。”
“听说聊斋夜谭第一场戏,第一个镜头都是童总设计的。”
“是啊,很经典呢。一团火光由远及近慢慢飘来,歌声中,一间深夜食堂开张了。食客们都非善类,一边喝着吃着讲述着各种奇闻异事,乃至自己的故事。”
“要不咱三国也学一学?”
“怎么学?咱这是大场面,多线叙事的。”
“要不一开始还是桃园三结义吧。”
“桃园三结义缺乏矛盾冲突,而且大家都耳熟能详了,没啥新意。”
“咱可以想办法制造冲突嘛?比如刘关张不打不相识啥的,反正把这段戏多扯几集。”
“嗯,有道理,要在原著基础上发挥想象力。”
“我觉得十常侍之乱就挺热闹的,矛盾冲突很鲜明。”
“有点乱。再说,一场戏要能引出整部剧的主要人物。”
“咋没引出呢,董卓、吕布、貂蝉……”
“咱们这部剧的主要人物我觉得应该是魏蜀吴。第一集就应该有这三方势力出现。”
“这位兄弟说的对!”
“童总过奖了!”那人微微脸红。
这伙计看起来跟童建国年龄仿佛。
不过,童建国比同龄人显年轻,所以他应该也就三十来岁。
张笑天介绍说:“这位是武大的易老师,三国两晋历史专家……”
“没,没,”易老师连连摆手,“只是略懂一点,过来一块儿座谈。”
这位易老师在这群头发稀少、老眼昏花的专家教授中确实显得太年轻、太稚嫩。
不过,他的面孔让童建国有种似曾相识之感。
“请问您叫……”
“在下易中天……”
“我去!我说怎么看您眼熟!”
“童总您认识我?”
“啊,没,是听人说过。”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大学老师受到童建国的热情招呼,其他专家教授纷纷投来艳羡的目光。
“既然易老师在这里,那我就抛砖引玉,说说我对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