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穿越成皇储>第414章 轰炸

在英国只要一走出城市的范围,你就很容易发现自己会身处田园镇或者是农村,房屋的楼高都不会超过三层,而且多数是砖木结构,可谓是古色古香,美轮美奂。而且这些城镇普遍有悠久的历史,因为长期没有遭受外敌入侵,也没有什么地震天灾,所以一栋建筑往往可以追溯上百年的历史,一些城镇的中心区域依然保持着几个世纪前的格局,设施老化,街道狭窄,房屋之间几乎没有间隙。

这样的环境布局只要挨上一枚燃烧弹,那火势在几分钟内就能蔓延几个街区。

而且现在是冬季,寒风呼啸,火势燃起后,火借风势,火涨风威,滚滚浓烟冲霄而起。

“呵,火势真猛!”

高空中的战斗机飞行员们看着地面上冲天而起的滚滚浓烟,忍不住咋舌。感觉要是飞的低一点,都能被烟熏黑了。

“怎么还没看到英国战斗机?”战斗机编队指挥官向指挥部询问道。“鹰巢,鹰巢,是否发现英军战机?”

指挥部回复道。“雷达没有发现,英国空军没有出动。”

听到这个消息后其余的飞行员瞬间炸了锅。“难不成这些家伙成了缩头乌龟,不敢应战?!”

“不会吧,那也太差劲了,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国土被轰炸?!那还不如干脆的投降呢。”

“我们应该直奔伦敦,看他们还当不当缩头乌龟。”他们现在离伦敦也就八十多公里,以他们的飞行速度不用十分钟,就能飞抵伦敦。

“算了吧,伦敦到现在还被炮轰呢,你看他们敢去炸v3基地么?”上一次英国空军对v3大炮基地的昼间轰炸和夜间轰炸均遭到重创后再也没敢打v3基地的主意。

就在德军飞行员们七嘴八舌的嘲弄英国飞行员的胆小懦弱时,地面上一座座农村、城镇被无情的火焰吞没,遭受灭顶之灾。普利茅斯、托基、韦茅斯、伯恩茅斯、朴茨茅斯、布莱顿、纽黑文、伊斯特本、海斯廷斯、福克斯通、多佛尔、拉姆斯盖特、马盖特……几乎所有的南部沿海城镇都遭了殃。

“上帝保佑,希望下面没人。”一架蚊式轰炸机上,投完弹回到座上的副驾驶在胸前画了个十字。

驾驶员撇撇嘴。“昨天发布了轰炸警告,早就跑光了,还能有什么人。”

不过他猜错了,下面的城镇里并非空无一人,还有不少人没有离开。有的人是抱着侥幸心理,有的人是无处可去,有的人是舍不得离开自己的家,反正因各种原因留下来的人们按照防空小册子上的指示躲进了防空洞里。

殊不知能够防御弹片与碎石的防空洞,根本无法抵御火焰的侵袭,剧烈的燃烧抽干了地表的氧气。躲在防空洞里的人因严重缺氧或极度高温而昏死过去。

“真是新奇,这里竟然没有防空火力。”按理说昨天他们发出了轰炸警报,英国人应该部署密集的防空火力才对,可到现在他们连一发防空炮弹都没遇着,真是轻松的有些不可思议。

他不知道的是如今的英国防空火力奇缺,这些普通农村城镇自然没有什么防空力量。顶多也就是放几个防空气球意思意思了。

在原时空,为了阻止德军飞机对英伦三岛的入侵,尤其是阻止德军布雷飞机的活动,英军在沿海和主要大城市布置了1450个防空气球。还有不少防空气球布置在飞机工业和其他目标的防御上。

这些防空气球内充氢气,又大又轻,通常升到敌机飞行的高度,可有效地干扰德军飞机的入侵行动。为了使防空气球便于机动和缩短施放的时间,在移动时将球收回距地面数米高,然后系在卡车上转移。

至于防空火炮,法国投降时,英军本土仅有1204门重型高射炮和581门轻型高射炮。

这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的,需要高射炮防卫的地方太多太多了。各种工厂,各个机场,各处港口都是需要重点防卫的。按编制需要,英军应有重型高射炮2232门,轻型高射炮1860门,可实际拥有的高射炮还不到需要量的一半,真可谓杯水车薪。

而英国高射炮的生产量非常低,每月只能生产大口径高射炮40门,而随着德军对海上运输线的袭击越发频繁,缺乏原材料的高射炮的产量也日渐减少。为此,不得不暂时牺牲对伦敦以及其他一些城市的防御,而把较多的高射炮用来保护飞机制造厂、机场以及其他重要地方。

比如普利茅斯,是英国海军基地和港市。它位于英格兰西南普利茅斯湾的中心部位、普利姆河与泰马河之间,临英吉利海峡。早在1690年这里就建造了海军造船厂,同时,南部的德文港是英国海军的重要港口。

地理战略位置使普利茅斯发展成为重要的军事港口,后世是英国海军60水面舰艇的母港,也是英海军的总部所在。二战中著名的诺曼底登陆行动(1944年)中,联盟军集结出发前往诺曼底的几个主要港口之一,就有德文港。

可就是这么重要的港口,仅仅才被分到了80门重型高射炮;相比高射炮总数量,这80门算是不少了,可同样的港口德国至少会部署100门重型防空炮。

而且部署这些重型高射炮的地方,德军派遣的是he117轰炸机,它们在一万米高空投弹,虽然精度不怎么样,可地面上的防空炮也拿他们没办法。这些重型高射炮大部分都是qf3.7英寸(94毫米口径)重型高射炮,最高射程9000米左右,对飞行高度一万米以上的he117轰炸机群根本束手无策。


状态提示:第414章 轰炸--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