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捡到一只始皇帝>第171章 赵括与刺客
,众人不以为然,直到亲眼看到了赵括宽恕刺客的举动。赵括没有办法,只好带上了他们,而他的门客们,更是不愿意留下来,尤其是李鱼,赵括思索了许久,最后决定留下了王樊与明,让他们来负责这里的事情。

王樊并没有抱怨,他知道,必须要有人留下马服,而明是自己要求留在这里的,他知道自己在战场上帮不到赵括,留在马服,他能做的事情就更多了,他要帮赵括,将杜制作土炕的办法,卖给贵族,教给百姓。

赵括安排好了这些,就去陪母亲了,对于赵母,他心里有些愧疚,这些时日里,他实在是抽不出时间来陪伴母亲,只是,赵母并不在意,相反,他对于赵括的这些行为,非常的开心,听说赵括与刺客的故事后,赵母认真的告诉他,只是凭借着这件事情,你就一定会受到后人的称赞。

赵括将小家伙抱在怀里,盘着他,不过小家伙如今长了头发,盘起来没有了曾经的手感,在赵母的身边,小家伙吃饱了就睡,整个人已经开始发福了,这让赵括有些担心,不过,当初的自己,应该也是这样长大的,长大后也并没有发胖,那么这千古一帝...应该也不会吧?

老人带孩子,大概是永远都会觉得孩子没有吃饱,总是把孩子喂的白白胖胖的。

赵括还是离开了马服,他离开的时候,门客们跟随在前后,学子们跟随在周围,可谓是浩浩荡荡,赵括坐在马车内,还是在思索着韩非的言语,韩非有三种拯救天下的办法,可是这三种,赵括却只能用小人的办法,无论是投秦,还是自己来当赵王,似乎都不是好的选择,赵王对他也是不错,他不愿去做伤害赵王的事情。

若是辅佐赵国呢?会不会造成双强对立,严重的拖延统一的时间?会死伤更多的士卒,会造成更大的危害?赵括总是感觉很迷茫,他救下了赵国几十万要被坑杀的士卒,可是,自己的这个举动会不会在未来造成几百万人被坑杀的局面呢?国力最强盛,能够完全统一,停止战争的,似乎只有秦国...可是,自己真的能因为停止战乱的想法而放任秦国去屠杀其他国家的百姓吗?

如果说想要改变秦国的制度,那要怎么样的制度才能代替军功制呢?自己又凭什么去改变秦国?自己能让天下变得更好吗?

赵括终于也体会到了荀子的那种痛苦,为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而产生的痛苦,当马车停下来,众人休息的时候,赵括默默的拿出了竹简,那是秦王给他的书信,拿起了笔墨,赵括便写了起来,“我听闻,白起与韩国杀人,秦法以首级来计算军功,鼓励士卒杀死敌人,以他国百姓为赏赐,赏与有功的士卒为家臣...”

“能否该以俘虏为军功,不再进行对俘虏的屠杀,能否将七国的百姓都当作是自己的百姓,大王想要一王天下,又怎么能用秦国来奴役六国?百姓要是在您的统治下生活的更好,就不会再有百姓抵抗您的军队,不然,就是平定了天下,也难免叛乱四起,一王天下也不会久远...”

“秦国的律法非常的残酷,律法的作用不应该只是便于您的统治,还应该保障百姓的生活,约束权力,无论是您的大臣,还是您本人,也该受到律法的限制,我这么说,并不是要对您不利,若是不限制君王胡作非为,您的子嗣里若是有庸碌残暴的人,难道不会毁掉秦国多年的积累吗?”

“荀子说:君王,是船舟,庶人,则是水。水能载船舟,也能覆船舟...请您不要一味的征收税赋,不断的让百姓忙于徭役,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只有百姓的生活稳定,您的统治才能稳定...您是君王,所有的子民,都是您的子民,您应该一视同仁...”

赵括这篇对答写的很随意,可以说,几乎是没有什么思绪,想到了什么,就写上了什么,他越写越快,大抵是将自己这些日子里的思索,感悟,都写在了这篇对答之上,就好像是跟一位朋友对话,也没有对一位君王的尊重,没有对敌人的敌意,只有苦苦相劝,赵括很快就写完了这篇对答。

放下了笔,赵括也不知道自己写的这些东西能有什么用,不过,总好过什么都不做。

他将韩非叫来,将手里的竹简交给了他,韩非一愣,方才询问道:“老..老..老师,需要我帮您修改吗?”,这倒不是韩非看不起赵括,只是赵括写的这对答,没有格式,没有敬语,语句不通顺,甚至还有错字,赵括却是摇了摇头,他说道:“就这样吧,稍后我去校场,请您将这篇对答交给邯郸的楼缓...”

韩非答应了他。

邯郸之外的校场里,守卫邯郸的精锐早已在这里聚集,赵括不需要再进行整编。在他们之中,还有很多的熟人,都是当初迎战燕国时,随同赵括出战的那些年轻贵族,此时,他们都是在这支精锐部队里担任军官,赵括赶来的时候,这些士卒是非常激动的,他们眼里的那种狂热,都有些吓到了跟随赵括而来的弟子们。

赵括让他们休息一天,明日出发,又召集将领们来商谈出兵的道路。

等到赵括做完了这些,这才弟子上前拜见,这位弟子来自秦国,唤作杨端和,就是他,方才杀死了两位刺客,展现出了自己的勇武,就是狄,也很喜爱他的身手,跟他比试了一番,毫无困难的就将杨端和给扑到了,不过,狄还是称赞他,狄说,自己在他这个年纪的时候,也只是比他稍强一点。

他的身材最是高


状态提示:第171章 赵括与刺客--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