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捡到一只始皇帝>第353章 将马服君迎回赵国

新郑,韩国的这座雄伟的都城,在失去了最后一位守护者之后,终于沦陷了。秦国的使者在搬运着尸体,赵括皱着眉头,看着城墙下已经没有了气息的张平,许久都说不出话来,他跟张平也是认识的,当初曾跟他聊过天下的局势,在他看来,这位张平绝对是一个合格的国相。

他看的非常透彻,并且也在想办法试图让韩国强盛起来,可惜,韩国四周都是强大的敌人,只是靠着张平一个人的努力,无论如何也是无法崛起的,张平大概也明白这一点...在新郑被攻破的这一天,张平选择了自杀。这是一位爱国者,热爱自己的国家,这是理所应当的,也绝对不是错误的。

可惜,在天下苍生的苦难面前,张平的逝世是无法避免的。

只有当六国的爱国者流尽了最后一点血液,当七国都成为了一个国家,天下的百姓才能脱离这战争的灾难。赵括所能做的,只是让武士们将张平的遗体带下去,安葬他。秦国的军队随即走进了新郑之内,赵括站在戎车上,看着城内的情况,城内的百姓,当然是不敢走出来的,城内显得格外的安静,只有秦国士卒沉重的脚步声。

新郑的建筑,跟秦国不同,他们是随意搭建的,建筑风格差异很大,并且,贫富差距也是相当的明显,在几座简陋矮小的院落外,就是一处处占地极广的豪华宅院,整个新郑,都有些残败的味道,无论是道路还是这些院落,都是如此。而他的王宫,却又十分的豪华,咸阳秦王宫都无法媲美。

赵括打量着王宫,这王宫比起他上次前来的时候,还要奢华了一些。看来在这些时日里,韩王并没有停止扩建王宫的工程。赵括在进入新郑之后,蒙骜和王翦也是顺势将韩国各地的城池全部攻占,在半个月的时日内,韩国已经全部沦陷,韩王却是躲在魏国,不敢再返回韩国。

赵括已经可以宣布,韩国灭亡了。

韩国最后一点领土都落在了赵括的手里,从战略意图来说,联军是败了的,因为庞公并没有能阻止赵括,不过,韩国原先的土地就不多,加上这里的大部分地形都适合战车,这使得秦国的战车部队发挥出了自己全部的威力。而庞公所担心的是,赵括并不会因此而停下来,会试图继续挺进。

正如他所想的,赵括在占领韩国之后,并没有宣布战争结束,他先是要吕不韦迅速在韩国的领土上设立郡县,安排官吏,治理当地,同时,又聚集了大量的士卒,朝着中阳的方向进攻。赵括已经不再年轻,他变得非常的坚定,当他做好灭亡六国的决定之后,他就不再有任何的迟疑了。

尤其是在看到韩国内的情景之后,赵括变得更加坚定,一定要让各国都统一在一面旗帜之下,结束这数百年的战争。当赵括来到了中阳之外的时候,廉颇已经破坏了周围那些可以用以制造攻城器械的林木,这拖延了赵括的进攻,不过,并没有能阻止赵括的进攻。

赵括看着面前的巨大舆图,看着中阳的方向,这才看向了自己身边的两位将军,蒙骜和王翦都非常的尊敬赵括,站在他的身边,等待着他的命令,虽然没有能抓住韩王,可是韩国全境沦陷,可以说韩国已经灭亡了,这代表着,他们跟随武成君立下了灭国的功劳,这样的功劳,足以让他们升上数级的爵位,甚至是可能会得到封君的荣誉。

秦国将士们都非常的激动,只有赵括,可能是最平静的。赵括看着面前的舆图,这才对蒙骜说道:“蒙骜将军,您可以渡河北上,直接攻往赵国的邯郸....”,赵括认真的说道:“联军驻守在中阳,坚守不出,我们没有办法来攻破他们的防线,若是您北上攻打邯郸,联军肯定是要派兵救援的...”

“王翦将军,您可以带着您自己的军队,南下绕道楚国,直接威胁大梁等城池,您的目的不是攻占大梁,跟蒙骜将军一样,要给到联军压力,迫使他们出兵救援...”

“若是他们没有救援呢?”

“那就攻城。”,赵括平静的说道。

两位将军领了命,这才走出了营帐,赵括坐了下来,看着面前的舆图,他叹息着,张平的纵身一跃,让他许久都不能释怀,他不知道,在自己所引起的这场战争里,还有多少人会被自己所杀死。他是如此的痛恨战争,而到头来,能够拯救天下的办法,却是只有战争。

他不知道自己的手上还会染上多少爱国者的热血,这值得吗?

赵括脑海里迅速闪烁着自己在各国所看到的那些百姓,那些被徭役,被税赋,被战争,被灾害所折磨着的数百万的人,赵括捂紧了双拳,这一切都值得。

当蒙骜和王翦从两个方向离开,开始了北上和南下之后,联军有些惶恐,他们再次想起了当初信陵君还在的时候,赵括就是通过这样的办法来打得联军几乎覆灭,而如今,他再次伸出了自己的两个拳头,他们能挡得住吗?坐在帐内,看着惊慌失措的将领们,庞公看起来非常的平静。

他开口说道:“当初马服君与信陵君战与函谷关,周围都是秦国的土地,秦国的军队可以在各地得到补给,行军速度极为迅速,方才打得联军措手不及,而如今,他们所要攻打的地方,都是诸国的土地,他们不熟悉当地的情况,也没有办法随时得到补给,攻城还要耗费大量的物资,故而诸君不必担心。”

将领们听闻,这才平静了一些,方才又说道:“那我们也不能看着秦


状态提示:第353章 将马服君迎回赵国--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