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大明第一太子>第147章 半岛

朱标看的直摇头,启用一个和尚不算什么,但是其理由和放权的程度实在是太蠢了。

王颛居然是认为世家大族的大臣盘根错节,互相包庇,不可能支持他的改革;而草野新进和儒生则乳臭未干,且喜欢结交权贵,也不可用。

而贱民出身的僧侣辛旽因“离世独立之人”的身份而被王颛所相中,朱标对此只能默默吐槽,这俩人的行政措施也已经由亲军都尉府传达过来了。

朱标看着就感觉高丽要完,他们的政治措施没有错,但是手段实在有些粗糙,而且太急了,他们强行逼迫世家大族归还田地,解放奴隶、整饬官制、兴建学校、完善科举,其改革可谓有声有色。

只可惜这位高丽王弄错了一件事,改革再利于百姓,也需要足够的权势来保护政策能够顺利推行,并且需要培养一批既得利益者维护其成果。

现在高丽虽然百姓们得了实惠,但是他们又没有什么势力,民心这个东西其实大多时候是靠不住的。

虽然现在还不至于爆发,但是矛盾已经开始累积了,一旦爆发高丽也就没有了。

朱标翻了半天终于找到了一个李姓将军的消息,这位开创了李氏朝鲜五百年基业的开国君主,此时虽然因为抗击红巾军和倭寇有些威望,但是在高丽政局中还不算拔尖。

朱元璋也起身活动了几下,看着儿子说道:“你管高丽的事情干什么,总不会是心疼辽东的土地了吧。”

朱标回头笑道:“现在又不是我大明的,等辽东方面投降后一道敕令下给高丽王,若是不退还土地,就让辽东出兵与高丽开战,正好磨损下双方的实力。”

朱元璋满意的点点头:“不错,不可盯着那点蝇头小利,若是高丽诚心臣服,那点苦寒之地,就是赐给他们又如何。”

朱标清楚,这就是历代中原王朝很少对高丽用兵的原因,古代中国,因为太过强盛,基本上遵循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思想,也就是天下都是我的,只要你臣服那就是我的。

而朝鲜从卫满朝鲜开始,刚独立就称臣纳贡,而且此后一直装孙子。只要中原统一,或者稍微建立了大一点的政权。朝鲜半岛无论谁统治,第一时间就跑来朝贡,向皇帝表示臣服。

对皇帝来说,要的就是臣服,一般臣服了就不会再打了,因为你臣服就是我的臣子,我不需要打了。

人家对于中原王朝都是毕恭毕敬,连一些小的王朝,如辽、宋、金等,其都极力的去讨好,主动称臣纳贡。这样的情况下,古代中国找不到一个讨伐你的理由,这还怎么出师有名,还怎么一鼓作气拿下朝鲜半岛。

当然这都是客套话,要是朝鲜半岛真的富裕,想师出有名还不简单,随便派几十个人的使团去,半路失踪或是都死了,这不就有理由了?

关键就是因为那里太过严寒,根本不适合农耕区发展,古代朝鲜半岛比较富裕,或者至少像中原和南方一样适合农耕发展,那么早在秦始皇时期开始就会牢牢的控制下来,根本就不会让他独立。

当年卫满朝鲜建立,汉武帝就是嫌弃那里太过荒凉,因此,才不予干涉,让其独立的,这个可以说是个根本的原因。

别说朝鲜半岛了,古代中国连辽东地区都懒的管控,实在太冷了,迁民到哪里除非是当奴隶捆着,否则百姓爬着也得爬回中原。

还有最关键的,农耕文明的生产力那是很有限的,加上运输,那就更加的困难。因此,对于很多周边区域来说,占下来很容易,但是要长期的驻守那是很难的。

首先最关键的就是补给问题,如明朝时期,占了安南,但是最终因为安南入不敷出,给财政造成巨大压力,所以最后放弃。

这里一样如果亲自管理,一旦当地人反抗,中原通过东北运输物资,还有长期的驻军成本都是很高的。

而作为藩属国,朝鲜半岛又是很老实,年年纳贡岁岁来朝,因此,这种机制,相对来说更加的有益于国家。

不过朱标自然是想收回朝鲜半岛的,如此广阔的国土,随着后期生产力的发展,一切制约都将消失,这就成了一块宝地。

三面环海,与日本隔空相望,无疑是进取日本的先头堡,其物产丰富,也足够培养一支优秀的海军。

唯一的问题就是征服高丽对大明来说,最起码百年内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好处,甚至为了维护分封而去的王爷,大明还要源源不断的提供支持。

就是这样那些王爷恐怕也不愿意去,毕竟在城里潇洒还是到村里做主,每个人也有不一样的想法。

这也是时代的制约,历史上的东亚小国有不少都恳求加入天朝上国,但是都被当朝皇帝拒绝,然后送一些赏赐过去安抚,不是他们不想要,实在是要了就犹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还不如不要。

中国自古就是农耕文明,地大物博足以自足,工商业并不是主流,不需要海外市场,版图辽阔,用不着去殖民,人口多,更不少劳动力。

以现在的版图来说,向着其他地方侵略,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从经济上看无疑是亏本买卖。

从利弊上看,打仗赢了,恐怕连军费都挣不回来,留下大军驻守还得运输粮草过来,打输了就更不必多提了,损兵折将而且还损伤了朝廷的威严,还得接着打直到打赢。

朱元璋看朱标还捧着高丽情报皱眉就说道:


状态提示:第147章 半岛--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