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恐怖悬疑>三国之谋伐>第五十九章 内部的一把火

豫州战争的第一阶段,是对峙期。

袁术需要等待吕布,袁绍以及自己其他各部的援军,因此面对张飞的挑衅,坚决不予理会,高挂免战牌,据营死守。

刘备也需要等待典韦关羽那边出结果,所以倒也不急,在城外结营,与朱治互为犄角。

对峙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双方都在等待其它战场结果出炉。

而相比于南面剑拔弩张,马上就要开始大战的气氛,北面的气氛却有些相当诡异,明面上波澜不惊,暗地里,却是暗流涌动。

邺城,这一日下起了大雨。侯栩和太史慈潜入了邺城已经有一个月,为了怕被熟人认出来,侯栩停掉了买卖。

最近廷尉府正在招下人,一老一青年前去应聘。淅淅沥沥的大雨让街上的行人极少,两人都打着青州的油纸伞,踩着木屐,缓步走在北街的青石板上。

自从冀州伪帝被废后,原来的三公九卿十分尴尬。

连皇帝都没有了,他们这些原来冀州朝廷的公卿,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不过袁绍本身就是党人出身,面对原来的这些党人遗老,他还不敢下死手,只能花钱先养着。

一来党人名望很高,王芬虽然死了,可在冀州留下的余威依旧存在。

二来他自己就是党人,还是因为党人而上位。如果在上位之后,马上开始清除党人势力,对于他自己的名望将会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说不上众叛亲离,但肯定也会离心离德。毕竟在世人眼里,你出身于这个阶级,最后却背叛了这个阶级,且这个阶级还是大汉的清流,名望所在,袁绍敢对党人动手,就等着名声毁于一旦。

所以他只能将党人遗老全部束之高阁,架空他们的权力,不让他们插手军务和政务。但生活和物质条件则依旧供应,一些要求只要不涉及到权力,也尽量满足。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在耗。

袁绍作为青年党人领袖,自己都已经快五十岁了。而那一批老党人,最年轻的都已经年近六十,老的甚至已经八十多岁,等到他们老死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能够在资历上比他老。

到时候党人遗产都归袁绍所有,同时他作为四世三公的袁氏,还是世家领头羊,包揽了清流一派和世家一派的名望,获得的支持,必然少不了。

因此可以说,袁绍废除冀州伪帝,是在打洛阳公卿牌。不得罪党人,将党人供应起来,是在打党人牌。以四世三公的名望,团结各大世家,是在打世家牌。

再加上麾下文臣武将,多以颍川、南阳、冀州本土派,多方平衡,形成了袁绍集团这个庞大的结构。

这也是为什么陈暮认为此时并不是北伐的好时机的原因。

因为袁绍现在正是强盛的时候,内部矛盾并没有显现出来,大家暂时有共同敌人,造成冀州集团空前团结。

一旦青州出手,最好的结果,估计也就是两败俱伤。

所以他必须等一个合适的时机,等到冀州集团的敌人开始被削弱,等到他们内部矛盾开始爆发的时候。

历史上,曹操在官渡之战只是击退了袁绍,根本就没有消灭袁绍。

哪怕坑杀了袁绍八万降卒,袁尚和袁谭加起来,总兵力依旧比曹操多,实力比他强。

甚至如果袁绍没病死,历史的走向还不一定呢。

而青州要做的,却是消灭袁绍,这难度远比官渡之战大不知道多少倍。因此一切种种,都需要小心谨慎,步步谋划,不能有任何出错。

侯栩站在了廷尉府门口,因为今天下雨,大街上没什么人,除了盘查的丁吏以外,倒没遇到其他熟人。

那丁吏上次就已经认识了他们“父子”二人,有邻居担保,再加上城内确实有这对“父子”,自然也就没有对他们产生怀疑。

这就是身份互换的好处。

以冀州现在针对军情司的严查手段,如果没有身份的话,很快就会被揪出来。

这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说冀州针对间谍的手段有多高明。

而是当今社会现状如此。

因为这不是一个城市数百万甚至上千万人口的年代,而是一个城市只有几千到几万人的年代。

很多人质疑为什么古代一座县城人口那么少,但我们要知道的是,汉朝百姓九成以上都不住城里,而是住在野外各乡亭。

除了洛阳长安这样的首都以外,当时的城市规模很小,甚至哪怕是洛阳长安,大部分百姓也都是住在城外,能够住在城内的基本都是达官显贵。

这应该很好理解。

比如一个县,总人口有八万,其中七万是住在城市外面各乡亭的百姓,从事种田种菜之类的农业劳动。另外一万住在城池里,小部分是豪强贵族,其他大部分是手工业劳动者以及商业人口。

这样管理城市的吏员就只需要对这住在城内的一万人负责,而不需要对野外的七万人负责。

邺城是魏郡治所,魏郡有十五个县城,总人口达四五十万,其中大部分分散在各县城以及乡野,住在邺城内的只有那么几万人而已。

人少就意味着更容易管理,更容易变成熟人社会。

如果没有身份在城内行走的话,你猜会不会在刚进城的第二天,就被人揪出来?

所以说并不是古人不懂得用间谍,而是间谍这玩意儿需要一个复杂的环境才能掩盖,在浑浊的黄河底藏一条鲶鱼,与在清澈的小溪中藏一只螃蟹,是两个概念。

好在陈暮


状态提示:第五十九章 内部的一把火--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