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恐怖悬疑>三国之谋伐>第二十四章 襄阳城下
和樊城都危在旦夕,更别说随县。因此只要陈暮愿意,把随县夺取,隐隐威逼江夏,也是迟早的事情。

不过襄阳的地形还是非常厉害,东面是大洪山山脉,西面是秦岭,中间地形十分狭窄,又有汉水经过,城池横在中间,想要南下攻打荆州,必须夺取襄阳。

可看了地形就知道,此地可谓是易守难攻,堪称天险,难怪蒙古在襄阳打了六年,确实固若金汤。

陈暮上一世就来过襄阳,当时的襄阳高楼大厦林立,是一片繁华热闹的景象,而此时的襄阳却是一片勃勃生机的世界,森林环绕,高山耸立,大河波涛不绝,与后世城市钢铁丛林没有一点相似程度。

朝廷大军夺取了邓县之后,陈暮就亲领人马前来汉水北岸观望地形。

他的身边有赵云、武安国、文谡、冯楷、张绣、贾诩、诸葛亮、陈群、姚博、孔俭、黄琦等人陪同,观望地形的位置有一大片沙洲。

陈暮知道这里,后世叫做月亮湾公园,对面有三座岛屿,分别为桃花岛、长丰洲、鹞子洲。

而在此地东面,与襄阳古城隔江而望的正是樊城。

樊城距离他们现在的位置大概有那么几公里距离,只能隐约看到一个城头,倒是河对岸的襄阳古城却是清晰可见。

用望远镜看的话,就看到城高约三丈,也就是将近七米,城墙垣长连绵一两公里有余。

这还只是城北长度,若是全城总长加起来,怕是超过四五公里。

而在后世陈暮参观襄阳古城的时候,城高有八米多,总长是7.6公里,这是因为明代进行过扩建。

此时正值晌午,汉水波涛流转,江面上无数船只来回游弋,水鸟纷飞,落在远处一片沙洲上,洲中云雾袅袅,群山若隐若现。

更远的地方,有一大片起伏青翠的山林,位于襄阳城的后方,像是学校后山一样将襄阳笼罩。

那是襄阳城南的岘山,山势陡峭,传闻多有荆州隐世居住其中。

对于后市的襄阳陈暮倒是有些了解,他早年读的国内名校,在出过留学读研之前,曾经利用寒暑假到处旅游。

他的老家在湖南湘中一带,如今属于荆南四郡中长沙郡的属地,于是就近原则先去了湖北。

武当山、神农架、襄阳市,包括诸葛亮曾经隐居的隆中山卧龙镇,他都去过。

不过当初陈暮去看诸葛亮故居的时候,就发现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隆中山的地理位置在襄阳的西面十三公里处,地点却在汉水南岸,属于襄阳治下。

而根据诸葛亮《出师表》当中的记载“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说明他应该是在南阳郡耕地才对。

可当时的襄阳,却是属于荆州南郡的属地,如果他真的在隆中山,应该写“躬耕于南郡”而不是“躬耕于南阳”。

诸葛亮肯定不会犯这个错误,那么哪里出了问题呢?

后世有人说,襄阳城西面的隆中山并不属于襄阳,而是属于汉水河对面的邓县。

也就是说,南阳郡的邓县在南郡的襄阳城西面还有一块隔江相望的飞地。

这个说法显然有些离谱,完全没有历史根据。

也因为这个问题,后世南阳襄阳两市还闹出了一个抢夺名人故居的疑案。

南阳市的卧龙岗,襄阳市的隆中山,都宣称他们那才是诸葛亮的隐居之地,为此闹得不可开交。

陈暮到了邓县之后,由于好奇历史上这桩疑案,便差人打听了一下。这才得知,一百多年后襄阳本地人习凿齿的考据没错,隆中确实在襄阳城西二十里。

但他没有记载清楚的是,隆中山在当时根本不叫隆中山,而是叫阿头山,阿头山以北,有个叫隆中聚的地方,是后世的卧龙镇一带,而且不仅此地叫隆中聚,江对岸也叫隆中聚。

这两个村子本就一衣带水,名字一模一样,都是一个村落的人。当地村民居住在汉江两岸,依靠种田打渔为生,位置是在后世卧龙镇的汉水对面,牛首镇以东的兴隆村一带,江面上还有个岛屿,上面住了不少渔民。

诸葛亮就住在江北,因此按照行政划分来说,确实属于南阳邓城境内。

虽然与后世的卧龙镇以及隆中山仅有一水之隔,但由于此地汉水南北岸都叫隆中,且地理位置都是在襄阳城区西面二十里,因此才出现了襄阳城西二十里,南阳邓县隆中的情况。

所以诸葛亮没错,习凿齿也没错。错的是汉朝的地理记载不够清楚,不能完全地表达村落的具体位置。

解决了这桩千古奇案,也算是满足了陈暮的一点好奇心。

不过陈暮也只是找了当地人随口问问,倒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他亲自领军来到汉江江岸边,主要还是来查看敌情,观察一下地形以及敌人的部署分布。

在望远镜观望了许久襄阳市的地理之后,他发现除了岘山、鱼梁洲以及江心那些岛屿的分布与后世没什么差别以外,其它地方完全是两个样子。

这倒也正常,后世的襄阳市有两万公里城区面积,此时到处都是深山老林,周围山中还有大量豺狼虎豹出没,完全是一片原始莽林。

可到了后世,这里已经变成了一片坦途,到处都是车水马龙,高楼大厦,跨江大桥。

一个是原始世界,一个是现代社会,自然是天壤之别。

更重要的是,此时的襄阳城还不如后世的万分之一大,只有不到2平方公里,要到明代扩建后,才有2.5平方公里。

<

状态提示:第二十四章 襄阳城下--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