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玄幻奇幻>红楼之逆贼薛蟠>第五百四十二章
写违心文章应付科举,还能考得取。”

韩先生轻轻点头:“老夫明白了。”

“您看他大姐夫,直接跟贫僧说,科举是门手艺。”

韩先生笑了:“此子有趣。”

“您老算是答应了?”

“答应了。你心情可好些?”

薛蟠遂从民国诗词库中踅摸了一首送他,大叔挺满意。

二人同回金陵。次日,薛蟠介绍老韩跟贾宝玉认识,聊了会子天。晚饭时宝玉悄声问薛大哥哥,可否留下韩先生。薛蟠说不行,人家是来玩儿的,你得闲可以去松江看他。

因正值春日,烦劳韩先生领宝玉祭祖。薛蟠道:“用不用香烛纸马都行。意思在于记得祖先,不在肤浅形式。”

韩先生道:“既如此,野地里剪些新鲜花儿便好。”

“行。贫僧也赞成献花,文明祭扫不污染大气。”薛蟠随口道,“对了,你们会途径一个小村子叫什么来着?村名特别好吃。可以进去玩儿。那里桃花杏花梨花茶花玉兰迎春含笑栀子海棠,横竖到季节的花儿都开了。且因地方僻静,少有人知道。您老不妨趁势抓贾宝玉吟诗。”

韩先生果然兴致勃勃,等了半日没后续,看着小和尚。薛蟠眨眨眼,示意自己说完了。老韩道:“纵然村名特别好吃,也得有个名儿啊!不然我们如果走?”

“肯定有人引路啊!你俩都不认识贾家祖坟。”薛蟠摸摸下巴,“哎?怪了,真想不起来叫什么。”韩先生瞪了他一眼。

次日,韩先生大早上领着贾宝玉动身。贾宝玉本身就对祭祖没什么兴趣,韩先生则对好吃的村名更感兴趣。二人遂直奔看花的村子。到了地方一看,登时抚掌。村口立着块石碑,镌了“稻香村”三个字。题字人乃姑苏林海。其上还有一首诗,曰“杏帘在望”,没有署名。韩先生看其中颈联曰“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十分欣赏、连声叫好。贾宝玉更是竭力夸赞林姑父好字。

及入村中,竟如仙境一般。四处花开如织锦,老农稚子牵牛而过。人家门口皆立着花栏,露台上满满的摆着花盆。此村不小,有三条大路横直交叉,旁边的小路则弯曲随性。走过人家门口,时常可见颇有深意的对联。韩贾二人登时把什么祭祖抛诸脑后,悠然赏花观景起来。

转眼日移树梢,农家厨灶飘出饭香。他俩便寻户花儿开得盛的宅院,托农妇帮他们做些饭菜。记下地方,撇下长随书童袖手溜达。

忽有一阵琴声不知从何处传来,悠悠如白云过影,涓涓如清泉上石,闻之怡情悦性。二人不觉放轻步履,唯恐遮盖其音。许久曲终,“噌”的一响。二人互视几眼,齐步朝琴声来源处走去。拐过一行竹篱笆,远远的望见湖边有座粗陋小亭,上头盖着茅草。一青衣老者独坐亭中,膝上放着一张短琴。虽瞧不见正脸,亦觉仙风道骨。

韩先生忽怔住了。宝玉拉了他一把:“韩先生!咱们去认识认识那位老人家可好?”

韩先生依然愣愣的。半晌道:“好生眼熟。这身形,像是一位逝去多年的先生。”

宝玉看看老者看看老韩:“难不成是那先生的什么亲眷?”

韩先生浑身一颤,拿起脚就走。宝玉急忙跟上。

走了百来步,至茅草亭旁。韩先生眼睛睁得滚圆,屏息凝神挪到青衣老者侧面。老者察觉到目光,微微侧头看他。韩先生霎时中定身术般呆住了,眼中扑簌簌滚下泪来。

老者亦惊愕,沧然落泪。半晌笑道:“是你啊。你可还好。”

韩先生委屈如孩童,瘪着嘴直摇头,又飞快点头,又摇头,只说不出半个字来。

贾宝玉见这老者虽然年岁已高、竟眉目清明,满心好奇,低声道:“先生,韩先生!这位是?”

韩先生取帕子拭泪,向青衣老者道:“这孩子叫宝玉。我今儿陪他祭祖,路过此村进来逛逛。”又向宝玉道,“这位是苍月公。”

宝玉忙躬身行礼:“学生拜见苍月公。”

青衣老者自然是乔老探花。昨儿他看了附近的一块地,大略满意,然还想多看看。中人为着讨好他,介绍了稻香村,说凡读书人过去、没有不赞赏流连的。老乔便依着地址过来瞧瞧,果真是个稀有的好地方。撇下随从独身闲逛,见此茅亭别有一种风雅,便取出随身短琴弹奏一曲。不曾想得遇故人。

乃含笑点头:“好个齐整孩子,想必机灵。你学生?”

韩先生恭敬道:“倒不是我学生,是朋友家的孩子、托我帮忙稍作开导。自己不愿惹尘埃,偏又非得下场考试。”

乔老探花细看了贾宝玉两眼:“如此说来,倒与你少年时有几分相似。”

韩先生霎时又泪如雨下:“不是像我,是像他。”

乔老探花仿佛想到了什么,轻叹一声。“他……已没了吧。”

韩先生侧头哀然远望。宝玉观其神骨凄恻目断魂销,不知何故心如刀绞,落泪如断线之珠。

安静许久,韩先生道:“时近中午,苍月公想必还没用饭。我们请了位妇人帮忙做些农家小菜,可否同饮两杯?”

宝玉接口道:“我们带了好酒!”预备着祭祖使的。

乔老探花想了想:“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倒是缘分。”一语未了,与韩先生相对垂泪。

杜子美的这首诗,宝玉六七岁时便得他姐姐传授、会背了,直至今日才得品其三分味道。两位先生故人零落、暮年重逢,不知多少故


状态提示:第五百四十二章--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