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带着系统到后周>第179章 李少游得中探花

自唐以来,每科进士多则几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

武则天开始,加了武举,到了五代十国,各国连年互相攻伐,科举很少能正常进行。

到了太祖郭威建立大周,初始也无法进行正常的科举,一直到郭荣时代,大周的科举才算基本上恢复了正常。

郭宗训登基后,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个小调整,叫做春武秋文。

武举常科每年一次,春季四月开科,文举常科每年一次,秋季九月半开科。

加开的叫做制科或者恩科,时间不固定,全看皇帝郭宗训的心情。

“臣启陛下,本次常科参加考试的举子,算上燕云和外来士子,一共一千七百九十八人。”

对这个,郭宗训没啥概念,参考的不到两千人,不知道算多的还是算少的。

估计是不算多,中原战乱,燕云更是民不聊生,说实话,胡归融能从北汉带来三四十名举子,已经不算少了。

这次是携燕云大胜的气势,大周国威正隆,而且大周境内经过了五六年的休养生息,相对于其他地方还算是比较稳定,这才有一千多名举子前来参加考试。

燕云士子来了大约四百多,加上北汉来的,一共一千七百九十八人。

“取士情况如何?”

“臣启陛下,共取中进士一百三十六人,取同进士出身九十八人。”

周制的科举还不分三甲,取中的进士,由众考官商定的前十名,将前十名考生三天内所做的试卷呈给皇帝御览,由皇帝钦点头三名,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

剩下的进士还要再来一次殿试,由皇帝亲自出题,主考官、副考官协助皇帝阅卷,取中三十人叫做庶吉士。

三魁,庶吉士,进士,同进士出身,由高到低,大周时期经过科举选拔,能直接当个九品官的,最低就是同进士出身。

这倒是让郭宗训有些意外,戏折子里不都是皇帝殿试,然后当堂钦点状元、榜眼和探花吗?

唉……无所谓了,状元、榜眼和探花,给朕钦点之后,就不用再考一次了,这样也挺好。

“将前十名的卷子呈上来吧,朕现在就要看。”

前十名的卷子也是糊名递到了郭宗训的暗前。

“魏相,你们议定的前三名,先看他们的吧。”

郭宗训先把考官们议定的前三名的卷子看完,其实吧,八股郭宗训是不看的,主要是看不懂,策论是他比较喜欢的。

就是要看看这些还没当官的举子们对时事的看法,在治国方略上有没有什么独到的见解。

前三名的卷子看完,郭宗训又看了四到十名的。

“启封吧,你们选的这十个人,朕都很满意,但是前三名,朕还想做一个调整。”

皇帝要求启封,原本也是不合乎规定的,但魏仁浦和马毅林两个已经彻底站在了小皇帝这边,小皇帝说要提前看名字,那就看呗。

十份卷子全部启封。

考官们选的头名跟郭宗训心目中的头名一致,刘基刘伯温。

说实话,即便刘基考不中名副其实的状元,郭宗训都是准备硬给他这个状元,现在也好,不用徇私舞弊了。

第二名是李少游,这一点,郭宗训也不意外,他曾经看过李少游写的三篇文章,当时对李少游就非常看好。

当郭宗训刚打开第三份卷子的时候,他手中的小令牌发烫然后消失了。

写《天工开物》的大佬,宋应星宋长庚,来了。

“刘基状元,宋应星榜眼,李少游探花吧。”

考官们选出来的前三,跟郭宗训心目中的一致,郭宗训只不过是把宋应星和李少游的名次调整了一下。

“臣等谨遵陛下旨意。”

“剩下的进士、同进士出身中,燕云和外来士子中了多少?”

“陛下,燕云士子中了十七个,北汉来的士子中了五个。”

郭宗训用手抚了抚额头,太少了,远远不够。

燕云士子这些年饱受契丹人欺凌,整体水平不如原先的大周士子,这完全在郭宗训的预判之内,只是没想到,取中率如此的低。

北汉的就不说了,来了不到四十个,中了五个,取中率算高的了。

但也不能为了多取而破坏规则,多取其实意味着不达标的人也成了进士,这个时候必须遵循的原则就是宁缺毋滥。

“张榜吧,燕云士子榜和外来士子榜单独张贴,三魁外,其余进士及第的准备殿试。”

皇帝金口玉言,秋闱三魁确定,伯温长庚少游,一时间成了开封城老百姓口中的热门。

其余的进士又进行了一次殿试,选中了三十名庶吉士。

三魁加庶吉士,就算是本次科考的最大赢家。

然后,郭宗训宣布了一项政令,在目前大周境内选了几座大城,除开封外,还有长安、洛阳、扬州、幽州、齐州(济南)、庐州(合肥),另外,郭宗训还选出了直沽(天津)、胶澳(青岛)这两块地方,计划建设海滨城市和港口。

本科进士,除了皇帝诏令委任可以留在开封的,其余还有三个城市可选,长安、洛阳和幽州。

愿意去长安和幽州的,原有官职品级上调一级。

愿意去洛阳的,原有官职品级不变。

也就是说,如果你被任命为长安县县丞,官居九品,俸禄可以上调到八品的待遇。

长安现在已经不是那个辉煌灿烂的六朝古都,而是大周防范吐蕃的一个重要城市。

幽州不必说了,郭宗训把曹彬


状态提示:第179章 李少游得中探花--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