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容首长与同僚会餐的地方在西城, 离井子门只有不到二十分钟的车程。
当然,前提是……不堵车。
晚高峰时间, 四环内大道上有不堵车的地儿吗?
在老百姓看来,首都的京城饭店、钓鱼台国宾馆这些耳熟能详的地方,就是最高等级的酒店了。
还有四九城内某些命名为“饭庄”、“旅馆”、“招待所”的地方。外观古朴典雅,讲究低调舒适, 平时只接待来京述职、参加国议会的各地要员——如果没有相关证件、没有饭店经理人引入,或没有接待负责人带领, 想也别想混进去,就连旅游的想去门口参观拍照, 也会连大门五米之内都接近不了。
除却这些地方, 还有些地位超然的膳食坊,隐蔽在京城的老胡同子、老斜街里。不做宣传, 不玩炒作,却大名鼎鼎, 家喻户晓;平时接待要客,也对外开放,但没有门路很难订到餐位。
楼家晚宴就是其中之最,位于西城句儿胡同,远离闹市, 倒是离总参楼挺近的。
四合院没有招牌, 没有任何饭庄相关标识, 一进门就是个四进院, 静谧优美, 曲径通幽,有专门载客人进胡同的黄包车。
辉腾停得稍远了些,容修走进胡同时,抬眼往南边望,还有挺长一段路要走。
好在老爷子提前打了电话,距离约定时间还有半个多小时,散步到饭庄门口,时间恰好赶得及,接了老爹就走,人就不进去了。
容修这么想着,正闲庭信步看风景,便见迎面过来一洋车儿,古典中带了点现代风格,上头有“楼”字标识。
容修愣在原地,一身高定衬衫、休闲仔裤,金边眼镜细链荡在脸侧。
胡同清幽,仿若隔世,让他看上去像过去旧时那种年轻的学者、华侨。
也让他瞬间产生了一种穿越时空之感。
那拉洋车的小哥眼力极好,近了就停在容修眼前,只问他,是不是容先生。容修点头应“是”。小哥就说,是东家让来接他的,请他上车,又笑说,天色渐黑,胡同彩灯不亮,道儿不好走。
容修闻言就有点怔,上下打量着这人小身板儿,本想婉拒的,想着自己这么大个儿,窝在小黄包车里,让一二十来岁小伙子拉着跑,实在是难为人家。
况且,自己从小在京城长大,又不是来旅游尝鲜儿的,也不是小孩,非要闹着体验一把传统胡同特色。
容修站在那没动,打算和小哥打个商量,不如由小哥带路,两人一边聊着一边同行,散着步就随他回楼家饭庄了,做个样子就罢了,既不瞎了东家好意,也不叫小哥工作为难。
不过,没等容修眼光泽亮,仰头盯了容修好一会,要笑不笑的,像是认出了他,嘴上却不明说,反而指了指小褂儿上兜里的手机,嘻嘻笑道:“容哥,您请呐!”
这调皮的一声“容哥”,霎时间就打破了那种穿越时空的氛围。
穿着小马褂,拉着小洋车,揣着一pro手机,这画面简直逗比得没法看。
显然这小孩认出了自己,容修叹了口气,也不耽搁,迈上小黄包车,长腿长身,在车上一坐,还真有点旧时少爷的派头。
“坐稳了您,”小哥拉车直奔楼家大院,从胡同口往里,转弯时,长声吆喝了一句:“南去!”
容修呆了下,窝在小车里,左右一看,周遭不见一个路人。
一时间不知该不该回应。
他想了想,说道:“冲鸭。”
*
据说,楼家祖上是宫里御厨,给皇帝做饭的。
民国时期,楼家组建了戏班子,当家的被尊称楼三爷,幼时和名师学青衣,后又学花旦,梨园一唱即红,博得了“楼一句”的雅号。
后来,楼家在梨园为贵宾们提供膳食,六百道菜令人赞不绝口,自此“楼家菜”的名声和“楼一句”一样就这么传了开。改革开放后,胡同名字改成“句儿胡同”,就是由此而来。
楼家晚宴,顾名思义,营业只在晚时,傍晚后才开张,只提供晚上这一餐。平时白间儿想去,楼家门庭紧闭,不管是谁,概不待客。
完全是因为餐食十分精细,烹制过程非常复杂。一道鸡蓉粥品就要熬制两天两夜,楼家大院忙活一天,才能为贵客们做出一桌上等的好饭。
有趣的是,这里不仅没有招牌,还没有服务员,而且连个菜谱也没有,就是这么傲娇,饭庄做啥,客人吃啥。
黄包车停在楼家大院门口,容修下了车,楼小兄弟带他往院内进。
庭院雅致,菜香四溢,容修在院中驻足,并没往正房走。
等了不多时,不远处,东厢房门开了。
一行人像是用完餐准备离开,正和老管家客气谈笑。
容修听见动静,转头望过去,一眼就看见五人当中最为年轻的那个青年。
那人和容修年纪相仿,笑声爽朗,一表人才,他出门之后就站住脚,正面朝着院子,谈话间,恰好也抬眼看过来。
庭院幽静,月光如练,院中伫立的男人格外显眼。
四目相对中,两个男人都有点愣神。
“看什么?”旁边年纪大的中年男人唤了声。
“好像是熟人,爸,我过去一下。”青年说话时目不斜视,往院中那人瞅了半天,幽暗中也辨不仔细,他抬步往容修那边走。
“哎?这孩子!”中年男人在背后说,“也不和叔伯们打个招呼……”
青年像是没听见,径自就往那边去了。
能来楼家大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