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抗战之最强民兵>第二百三十八章 民兵总队vs远东军

面对苏联远东军的第一次炮击,早已经做好准备的前线民兵部队,在炮击中受到的损失少之又少。而正当远东军的装甲部队开始准备突击时,他们的装甲部队刚刚出现在民兵纵队的视线之中,一阵扑天盖地的猛烈炮火直接将他们整个装甲部队笼罩其中。

这种突然出现的猛烈炮火,让驻扎蒙古的远东军装甲师损失惨重,就在他们寻求后方的炮兵部队支持时,民兵总队早已经就位的炮兵部队,同样丝毫不客气的,以一次饱合攻击开始炮击远东军的炮兵阵地。

看着民兵总队二轮炮击开始,面对他们幸存的装甲部队,在前线进行防御的民兵步兵师主力,竟然反常的开始向他们的阵地发动了反冲锋。难道他们真的以为,幸存下来的装盔甲车是吃素的吗?

就在那些从火箭炮打击中幸存下来的装甲车,准备将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民兵步兵给消灭时,那些靠近他们坦克装甲车的步兵当中,扛着一根长长筒子的步兵,趴在地上异常兴奋的向他们发射了一种迅速极快的火箭弹。

当带有穿甲性质的火箭弹攻击到远东军的坦克装甲车时,原本在蒙古平原可谓无人可挡的战车,跟个淘汰品一样被这些动作敏捷的步兵当成了靶子一一敲掉。这种装备上的差距,让这些原本抱着杀杀鸡焉用牛刀的远东军部队,开始意识到他们此次搞不好踢到铁板了。眼前这支民兵总队,原本他们想象的更加强大。

看着前方一辆辆的坦克装甲车被那些扛着筒子的步兵消灭。做镇后方指挥的远东军指挥官,立刻命令所有幸存的战车开始后撤。同时电告他们的空军部队,赶紧过来支援。至少远东军方面非常清楚,民兵总队在空军方面,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

只是面对这些开始逃跑的装甲车,同样观察战场局势的邓成功,立刻命令严阵以待的骑兵师出奇。他今天要让这支布置到前线的远东军装甲师全军覆没,让苏联人真正感觉到什么叫做肉疼。

同时命令冲出去的步兵师主力,开始向远东军的阵地发起进攻。他今天要一股作气,将眼前这远东军的步兵师以及装甲师全歼。到时候,情况允许的话,他还要将战线继续向蒙古推进。反正蒙古早晚都要收复,先抢点地盘回来也很正常。实在不行,那就从现在开始进行二线作战!

面对来势汹汹的民兵攻击,本就以为打这么一支华夏民兵部队。还不是手到擒来的远东军,修建的防御阵地根本就不正规。以至于面对步兵师的集团冲锋时,他们顿时感觉到手忙脚乱。

直到他们后方的远东军空军出现时,他们才稍稍安心了一些,可是面对下面已经纠缠到一起的部队,远东军的空军部队根本不敢随便往下面扔炸弹。得知民兵总队的后方。还有规格超大的炮兵部队需要他们清除时,这些远东军的空军立马往民兵总队的后方阵地开始实施轰炸。

可当他们的轰炸机群抵达民兵总队的后方阵地时,那一挺挺高昂着炮口的高射炮群,已经做好了防御准备。待到这些飞机进入射击范围内时,吐出的密集防空火力网。让这些远东军飞行员,第一次感觉到发自内心的心寒。

这支民兵总队的空军确实不强。但他们的防空火力,却是他们远东军都需要仰望的。要穿越这么密集的防空火力网,他们这些空军部队也需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看着空军跟民兵总队的防空部队打击了游击战,还要死死抵抗的前线远东军终于失去了最后一丝希望,面对越打越多的民兵部队,此次派遣过来的远东军二个主力师,最终开始溃败落荒而逃。可是面对民兵总队骑兵师的围捕,他们再逃又能逃到那里去呢?

见到一些缴枪投降的士兵能够幸免以难时,这些远东军士兵知道再逃也逃不出去后,很快向民兵总队的骑兵投降。任由后方赶来的步兵,将他们一个个捆绑起来催赶着往民兵总队的后方走去。至于那些来援的空军,在损失了大半飞机后,看到下面已经陷入溃败的局势后,知道首战他们远东军已经战败。要想找回场子,只怕还需要加大对前线兵力的投入。

这些空军飞行员,才开始陆续的返回建立在蒙古的机场,同时将今天的所见所闻汇报给远东军总部。希望那些只知道打仗却不知道打听仔细对方实力的总部高层,能针对今天这种一战而溃的局面,做出相应的战略调整。要不然,以今天这样的速度,他们驻扎在蒙古的十来万远东军,只怕也打不了几天的!

当坐镇后方的苏联顾问,听到交战开始不到一天的时间,他们派遣到二连浩特前线的二个远东军主力师就被全歼。这么迅速的进攻,让苏联顾问第一时间向国内请求援兵支援。另外命令蒙古政府开始征兵,尽可能的多征一点兵,挡住民兵总队这种来势汹汹的进攻。

随着二连浩待方面的民兵总队,正式发动反攻,跟蒙古部队对峙的晋绥军区主力,则相应的发起了进攻。跟邓成功面对的远东军不同,跟晋绥军区对峙的则蒙古军。面对这些实力比他们差了许多的蒙古军,晋绥军区的民兵主力,将更多的时间都花在了抓捕俘虏的事情上。

将首轮战报同样以通电的形式散发出去之后,苏联方面自然是恼羞成怒。命令远东军开始加大对蒙古境内部队的人数,同时也发出了措词严厉的明码通电,指责民兵总队发动了针对他们远东军的偷袭。这种不宣而战,是不道德的


状态提示:第二百三十八章 民兵总队vs远东军--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