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纮授业近十年以来,他的五门经学,孙翊没一门是算入门的,而张纮就孙翊这么一个弟子,眼看他的经学传承就要断了........
其实这也不能怪孙翊,主要是这时代的经学,晦涩难懂。
特别是张纮最擅长的《易》学,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更被一些名儒士人认为是帝王之学集大成者。
可是这门学问对孙翊来说,别说精通了,看懂都很困难。
偏偏张纮还总是能从其中发现为君之道,惊的小时候的孙翊一愣一愣的。
但让孙翊真正敬爱这位恩师的原因是,张纮教会了小时候的他怎么做人。
小时候的孙翊因为孙坚横死,从此性情大变,性峭急,喜怒快意皆写于脸上,喜怒无常。
朱治曾经因为此事数次斥责孙翊,谕以道义,但小时候的孙翊还是我行我素,没有半点改变。
孙策因为担心孙翊这样的性格会给他带来大祸,因此特地让张纮教导他。
张纮这位恩师并没有因为孙翊的不治经学而对其过多苛责,也没有因为他的顽劣不堪而放弃他,反而循循善诱,教导以善,规劝以道。
在张纮的教导下,孙翊的性格慢慢改变了。
在原本历史上,孙权继位后任命孙翊为丹阳郡守,丹阳郡可是山越最猖獗的一个郡之一,但自从孙翊到任后,山越绝迹,百姓安宁。
而且孙翊十分敬重士人,他到任后以礼罗致名士盛宪的部下妫览,戴员二人。
在他遇害那日,徐夫人劝诫过他不要外出,但孙翊认为长吏皆有要事在身,不宜失信让他们久待,因此还是外出,并且亲自送客,从而被害。
从这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孙翊事例可以看出,孙翊在张纮的教导下已经改变了性格,可是没想到他最后还是被害死了。
原身孙翊十分敬重爱戴张纮的,师徒之间的感情很深。
张纮精通帝王之道,与孙翊感情深厚都是孙翊深夜来拜访张纮的原因,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
在如今的淮泗集团中,张纮是为数不多的不赞成此刻北进淮南的人,张纮此番并没有上书言明他的态度,不过他的态度孙翊很清楚的知道。
很多人以为鲁肃的榻上论是江东孙氏的第一个战略蓝图,但其实并不是,最早为孙氏提出“荆扬可一”的这个战略构想的是张纮。
当初孙坚身死,孙策安葬完孙坚后就在江都居住,就在那时,孙策数次拜访张纮咨询世务。
张纮本来不想理孙策,但是孙策数次拜访,执礼甚恭,就算被张纮拒绝多次孙策也不气馁。
终于在一次拜访中,孙策涕泗横流,加上先前数次的拜访令张纮感到孙策的心志很坚定,
因此张纮终于被孙策感动,他开始为孙策规划了一个战略蓝图。
这个战略之中,张纮不仅为孙策规划了要以江东为根基,还为孙策设定了攻伐江东的大致路线。
最后提出“荆扬可一,仇敌可报。据长江,奋威德,诛除群秽,匡扶汉室,功业侔于桓、文,岂徙外藩而已?”
这个战略层层递进,先江东后荆襄,最后全据长江窥伺中原。
张纮还表明若做到这一点,孙策的功业可以和齐桓公、晋文公一样,到了那一步,又怎么会仅仅是朝廷外藩呢?
并且张纮根据实际还为孙策提出了第一步,“当与同好俱南济也。”建议孙策应该在江淮之间扬名,收揽豪杰,再而南下。
从孙策后面的发展历程来看,是紧紧按照张纮为他规划好的路线一步步前进的。
孙策能在数年之间创下江东基业,除了他本身的才能之外,张纮的这个战略更是起到了无比巨大的作用。
当时是公元192年,孙坚刚死不久,孙策只身一人居于江都,亲人远离,孙河、吕范乃至于周瑜当时都不在他身边。
父亲的旧部被袁术占据,孙策怀抱着报仇的愿望四处碰壁,还被陶谦忌惮,多次责难,就像一个孤苦无依,被人遗忘的乳虎。
那是孙策最无助的时候。
在那时,是张纮为孙策规划了将来一步步该怎么走,是张纮给了孙策希望,所以孙策对张纮的感情非常深。
孙策对张纮许诺道,“一与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今便行矣,以老母弱弟委付于君,策无复回顾之忧。”
能让当时如惊弓之鸟的孙策倾心托付家人的,张纮对于孙策来说不仅仅是能臣,亦是良师,更掺杂着一些父子之情。
这件事知道的人不多,孙翊也是身为张纮的弟子,偶然之间听张纮提起过。
正因为知道这件事,孙翊才笃定张纮不会也劝他北伐,因为张纮本身就是“荆扬可一”这个战略的首倡者。
而且就算今夜拜访张纮,张纮也没有好的办法能稳妥的解决这股浪潮,但只要他能表态支持孙翊,孙翊处理这件事的压力就会少了很多。
张昭是如今淮泗文人集团的领军人物不假,但是张纮才是江东淮泗文人集团的奠基者。
张昭、陈端、秦松等淮泗人士文臣,全都是张纮举荐给孙策的,吴县一半以上的带有淮泗背景的官员,也全都是张纮一手提拔的,
孙策时期的江东第一重臣,就是有这样的分量!
想着想着,孙翊就来到了驿馆外。
驿馆并非只是一座房子,而是一个规模不小的建筑群。
张纮回吴县后虽暂时不参与江东的政务,但也有意的和刘琬的使团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