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远东之虎>《论中国》读书笔记(2)

大国博弈

这本书的下半部以更大篇幅讲解了基辛格眼中的当代中国外交史。作者试图从“围棋”和“孙子兵法”出发,形象地阐述以杨子任等为首的新型领导人的政治战略思想,细致的分析与各种事例的举证,刻画的丝丝入扣!着实敬服不已。

基辛格甚至认为:“美国在亚洲的几场战争中受挫,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违背了孙子的规诫。”

例如,1958年8月23日,为了试探美国保卫呆湾的承诺坚决的什么程度,也为了提升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解放军开始对金门进行大规模炮击。

杨子任解释说道,中国表明了军事决心后,将重启与美会谈,如此“既有行动场所又有谈判场所”。

基辛格把此解释为《孙子兵法》“斗中求存”古为今用,目的是化强敌为弱敌,进行进攻性威慑策略。

苏联从斯大林时代的各种强硬动作,早为杨子任所不喜,即便中苏还是盟友。

有趣的是,在炮击金门的3周前,赫鲁晓夫刚刚访问北京,致使艾森豪威尔指控苏联授意杨子任这么干。

而在呆湾问题上,杨子任又利用赫鲁晓夫的左右为难诱使他发出核威胁,这个赫鲁晓夫自己都承认无意付诸实施的核威胁使苏联和美国关系限于紧张。

杨子任将赫鲁晓夫当成了棋子,当成了剧本里的一个演员,获得了宣传上的重大胜利,“底气十足”地重回中美大使级会谈。于是,两位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杨子任和赫鲁晓夫,高下立判。

这些,也体现在了历次对外战事中。

“对毛来说,西方的威慑概念还太被动。他拒绝中国站在被动挨打的位置上。只要有可能,他就主动出击。

在某种程度上,这与西方的先发制人的概念相似,即首先出击以预防受袭。但按西方的原则,先发制人意在军事取胜。毛的先发制人的不同点在于他超乎意想的心理威慑。

他的动机力与其说是发动一次决定胜负的军事打击毋宁说是改变心理平衡,不是打败敌人而是扭转风险计算的结果。

正如我们在以后的章节中看到,中国在1954-58年间的台海危机、1962年的中印边境冲突、1969-71年间的中苏乌苏里江战斗、和1979年的中越战争中的行动都有一种共同的特征:首先是勇敢的突然出击然后是政治角力。

在中国人眼里,把双方拉回到心理方程式中后,真正威慑的目的就达到了。”

特别是抗美援朝战事,这给予基辛格的惊讶最大。

“没有一个军事学家能够想到刚从内战解脱出来装备着缴获国民党武器的人民解放军能够迎战一支有原子弹支持的现代化军队。”但中国出兵了,究其原因在基辛格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做出了表述:。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状态提示:《论中国》读书笔记(2)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