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点点头,谢绝了张赟递来的热茶,用沙哑的嗓音说:‘确实如此啊,殿下既然已经离开长安,看样子是得到微臣留下的诏书了?’
点点头,李承乾毫不犹豫的站起身,朝魏征拱手:“孤这一次可是欠了侍中莫大的人情,侍中今后若有所求,孤也定当全力以赴!”
这句话,李承乾说的斩钉截铁。
魏征呵呵一笑,并没有避开太子的礼节,而是说:“其实微臣留下诏书,就是想让殿下从长安的是非窝子里钻出来。事实上,打从大唐平定了天下,就注定了会接连引起争端。如今陛下跟朝臣之间起了争执,是可以预见的事情,算不得什么。过一段时间,要是勋贵整体之间出现什么争端,才是真正乱糟糟的局面。
如今殿下离开长安这个是非窝子,参与到商律制定的事情中来,就微臣看来,是好事儿。经过这段时间的观察,微臣发现了商业发展中好多不妥当的地方。殿下既然是商业发展的促进者,又对此间的门道格外清楚,相必对这些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和处理方法吧!”
魏征对于长安的形容,很是贴切,不过为那里的事情费心力实在是不值当,反倒是魏征所说的不妥当的地方,引起了李承乾的好奇。
端起一杯茶递给魏征,李承乾好奇道:“长安的事情暂且不论,魏侍中,您发现了什么不妥当的地方?”
太子递来的茶水,还不是魏征能够推辞的。但是因为风寒的原因,魏征只能转过头再摘掉口罩。这样同向坐着的姿势让李承乾感到怪异至极,但是魏征坚持,也只好忍着。
喝了一口茶后,魏征才说:“首先就是物价不均匀的问题,自长安而始,一样的东西,价格都不一样,但凡是物价比别地高很多的地方,必定是商人的聚集区,比如郑州,州府所在,哪怕是青菜,价格都比小的县城高出三四成以上。”
边听着,李承乾边点头,神情严肃,但是肚子里却笑开了花。这哪里是什么问题,这是必然,别说郑州了,现在长安城里外的物价都开始出现明显的差异了。高消费群体聚集起来,必然导致消费的增长,这跟乡村城市物价不同是一样的道理。必然发生的事情,归纳到问题里面就有点小题大做了。
“再者就是人心的变化,殿下,自从商业放开限制,再加上好多大商人在江淮洪水中的慷慨解囊,民间对商贾已经不再那么鄙视了,再加上朝廷对于商人群体的重视,好多摇摆不定的人,都放下面皮,加入到了商贾的行列。商人的数量,开始了疯长,这是不对的啊殿下,好多的农田到现在都没有足够的人手去耕种,真要到了全民皆商的时候,恐怕会出大事的!”
说完,魏征戴上口罩转了过来,因为说话太多的原因,嗓子更加沙哑了。
对于这个问题,李承乾也同样有一点忧虑,或者说,自从决定催促商业发展的时候,就有了这样的忧虑。人人都去经商的话,导致的就是粮价的飞速上涨。说到底现在不是后世,一个不以务农为基础的国家,根本不可能在世界上站稳脚跟。毕竟指望进口粮食来满足国民所需的事情,只能发生在真正的“核平时代”,唐朝,这么做的国家除了完蛋没有别的路可以走。
小国如此,大国更是如此。
长叹一口气,李承乾不知道自己想事情的时候,表情很难看,让魏征的心都吊了起来。
“郑公,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很简单,但是某种程度上来讲,却也很难,第一就是限制商业的发展,让它有限度、健康的发展。扼制商业发展势必会打压一部分的商贾,所以势必会引起一些人的不满意。这是没办法的事情,所以我之前才推出了所谓的营业执照制度,只有拿到朝廷营业执照的商人,才可以从事经商。而一个行业竞标的商人太多,只好提出苛刻的竞争条件,让满足条件的经商。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住商人的增长速递。
第二,就是促进粮食的产量。农学院今年推出了一种新的稻种,抗旱不说,产量也比以前的稻米高很多。另外,他们还在研究各种能够促进农业产出增加的方法,想必会让粮食的产量上升。而工学院推出的播种机,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畜力不足和人手不足的问题,仅仅长安周边的粮食产量,就提升了三成左右,全天下推广开来,三成的产量绝对不是一个小数字!当温饱的问题解决以后,商业就算发展的迅速一点,也不会再出现什么大问题。”
魏征点点头,听得出,太子这番话是经过深思熟虑以后才得到的结果,绝不是刚才短暂的思考临时拼凑出来的。这样就好,他生怕太子对于商业没有合适的应对手段。
“还有一个忧虑,也是自古以来一直都有的忧虑。”
长舒一口气,魏征才说:“笑贫不笑娼,商人都是舍本逐利的人,虽不得身着华丽、子孙后代不可为官,辱没祖宗,但是家境殷实,是不争的事实。以前有全体人的鄙视,还好一点,但是当人们都贪慕虚荣、渴望金钱的时候,就会不自觉的放下矜持,放下担忧,甚至放下良心。一旦出现礼仪崩坏的场景,可就坏了啊。”
听完魏征这一番话,回想了一下后世的环境,李承乾不得不承认这是真的。
社会发展必定会导致这样的结果,或者说,事实上现在就有这样的问题。别看大家都为官位爵位努力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