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战神沐英>第四十五章 鄱阳湖大战四 泾江口阻击战 下

敌军开始鸣金收兵了,陆路上的敌军退了回去,但水上的战舰却走不了,后边的沉船阻止了敌舰的后退之路,一万多敌军龟缩在船舱内不肯出来。沐英让缪永安的巢湖水师,一支二万人的队伍,杀上船去,消灭敌军,将船缴获过来。

这时,陈友谅才发现江面上进攻的船队,没有退回来,马上命令五十艘战船前去接应。两边的部队再次的发起了进攻,掩护水面上的撤退。

沐英无奈,只好命令水师士兵退回,水师士兵退出后,沐英命令弓箭手准备防火,于是大小羽箭上缠住油布,点然后开始发射,一时间火光冲天,江面上燃起了大火,因敌舰与我木栅栏距离太近,沐英命令水上军队开始向第三道防线撤退。

南北江堤上,赵猛与顾德强打退敌人的一次冲锋后,在骑兵的掩护下,也开始退入第三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上又歼灭陈军三万多人,后面的三十几艘楼船,在陈军的救援下,有近二十艘完好无损,十来艘战舰被大火焚烧一尽。

撤回第三道防线后,沐英心里暗自遗憾,没能俘获这三十几艘战舰,只因敌军与我木栈道太近,且风向也不对,否则就算不能俘获,也可以全部烧毁。

沐英想,这次敌人需要几天,才能完成江面的疏通呢?应该不少于三天,大火将露出水面的木材烧毁了,水下部分更难打捞。

第三道防线,不同于前两道防线,此处江面较窄,且南岸还有一处村子,尽管老丈人缪永忠将军,已经派人将村里人全部疏散,但留给敌人冲锋的地带很宽,很利于大规模的集团冲锋,沐英看了看后,皱着眉头,琢磨着这一仗怎么打?

沐英将缪永安等水师将领找来,加上顾德强、赵权两人,对南岸的奇特地形,进行了查看。大家一起走了一遍,一直认为这道防线不好守,强行防守,恐伤亡较大。

南岸大堤边上的这个村子,地势较高,村子里大多是茅草房,只有几家是砖瓦房,目前人员和值钱点的东西全部搬走了,只留下了一座空村子。

村子东、南、西三面是水稻地,北面紧靠大堤,一条小路从南面蜿蜒而去,通向了别的村庄。第三道防线恰好在村子的东面,把村子留给了进攻的一方,这样一来,防守面就增加了一片很大的开阔地带。老丈人这才明白自己的一时疏忽,给防守带来了多大的麻烦。缪永安将军说:“放弃第三道放线,直接到第四道放线吧?”

沐英说:“缪将军,你们水师先撤至第四道放线,我们在这里打它一场再撤。”

缪永安将军瞪着眼睛问:“如何打?”

沐英说:“就利用这个村子,用火攻,让陈友谅至少可以损失几千人马。让投石机等笨重器具与你们先撤,我们打完了就走。”

缪将军带着大批人马撤往第四道防线去了,沐英命令步兵在村子至大堤处挖一天宽三米、深三米的大沟,在村子里的屋顶上、草墙上,全部浇上燃油,然后命令二十名水性好的士兵,拿着凿船的工具,在离第一道栅栏二百米的江边水里,隐蔽待命,等敌军开始进攻后,潜水至船底凿船。

陈友谅的大军如期而至了,还是那种打法,三路进攻。南岸上的敌军发现了那个村庄,陈龙的三万大军上了南岸,部下禀报大堤旁有个村庄,但周围挖了一条深沟,没法通行。

陈龙大笑,他么的,一条深沟就能阻止我军?笑话。他命令士兵从战舰上抬来了一块块的厚木板,搭在沟的两边,一座临时的宽桥就这么快就搭建好了。三万大军分出一万进入村子,另二万则扔在大堤上。

陈军集结完后,就开始冲锋了,水面上依然是三十几艘战舰冲锋,江面太窄,战舰多了摆不开不说,害怕对方用火攻,难以撤退。

三十几艘战舰分成三路,直奔第一道栅栏撞来,咔嚓咔嚓,第一道栅栏撞开了,接着撞上了第二道栅栏,第二道栅栏经过加固了,没有撞开,但却撞变形了,木栈道上的轻重弩箭开始了密集的齐射。江边的二十几名水师士兵,潜入水下,开始凿船底,不一会,尾舰士兵开始大叫,有人在船底凿船,上面的军官一面命令船里面的士兵堵漏;一面命令部分士兵下船,向水下进行攻击。岸上的守军看见敌军士兵下船,就开始放箭,阻止敌军下水。

水里的士兵已经将两艘战舰的地步凿船了好几个大洞,里面的士兵用棉被拼命的堵塞,水下的士兵用尖刀往里捅,船底舱已经大部分进水了,里面的士兵呆不住了,只好放弃了堵塞,巢湖水师的士兵开始凿第三艘战舰,结果第三艘战舰的敌军早有准备,士兵在水下严阵以待,过去的十几个士兵全部被杀,其余的只好退了回来。

江面上后面的两艘战舰已经开始下沉,战舰上的士兵开始撤离战舰,向其它战舰上转移。

前面的攻击依然在进行,沐英今天不在水上指挥,他上了南岸的指挥塔。南岸上的敌军分成两路进攻,一路由村子向大堤上进攻,另一路从大堤的西面,向东进攻,两路进攻的目标,都是一个攻击点。

南岸上的弩箭、羽箭在不停的四射着,部分冲到栅栏边的士兵开始攀爬栅栏,却被早已等待的长枪手,一枪一个,全部捅死在栅栏边。

江面上,弩箭手们的箭上全换成了油布,烧着了火,一阵乱射,前面的几艘船开始起火了,后面的战舰看见前面的起火了,连忙后退,要拉开距离,但


状态提示:第四十五章 鄱阳湖大战四 泾江口阻击战 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