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穿越重生>毒箭>第271章 以退为进

张松正的命令一下,第一道战壕的所有人手持轻重武器疯狂射击,第二道战壕之人啥事不做,只扔手榴弹,他们二十个人有三轮任务,每一轮任务的距离都要求不相同,所以选出来的都是投掷的高手。/p

而就在此时,一枚照明弹将天空照亮,日军的阵地在二十秒之内又一次暴露无遗,这无疑给张松正制造了机会。/p

在张松正看来,国军和日军刚在这之前打的照明弹只是浪费资源,对战局根本起不到一丁点效果。/p

当然,要说完全没用,那也不见得,至少一个照明弹打出去日军到了哪位位置还是能清楚的看上那么一眼。可这一眼有用吗?日军反正都是要朝着阵地进攻的。/p

张松正这边的手榴弹稳稳当当的落在了敌人的防区,乘着刚才照明弹的光亮,后面扔手榴弹的弟兄加快了速度,三轮手榴弹不出十秒就密集分部在了张松正的前方阵地。/p

几十颗手榴弹接连爆炸,爆炸声此起彼伏响彻天地,众人只听见前方传来一声声惨叫,血肉横飞。/p

这三波手榴弹起到了效果,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p

经过这一轮轰炸,日军学乖了,他们也怕了,一个个躲在了松软的泥土坑里。/p

选择这样做的一般是老兵,但新兵的选择却不同。被炸的稀里糊涂的新兵当炮击一停他们就选择起身,可一起身等待他们的就是子弹。/p

而就在此时,又一枚照明弹升空,这一次张松正发动了冲锋!/p

右翼一冲锋,整个战场都乱了,日军在中部和左翼明明打出了优势,右翼在两分钟之前战局也还算良好,可现在是什么情况?/p

“大郎,大郎,你那边是什么情况......”/p

中部通信员在长官的命令下对右翼的通信员发起了呼叫,可右翼传来的是断线的声音,因为通信员在在一分钟前就与世长辞。/p

中部的通信员双手开始颤抖,断线意味着什么所有人都知道....../p

张松正的人马刚冲出战壕便遭到日军的反击,军统的弟兄当场被射翻三个,其中还有一个被流弹直接穿头。/p

双方只有五十米的距离,在日军开枪的同时张松正的人也不甘示弱,直接朝着日军的阵地开枪。/p

五十米的距离,两方都在冲刺,张松正这边有轻重火力,而日军那边唯一的一个机枪班在刚开始冲锋的时候就被lún_jiān,原因很简单,日军的机枪阵地太过嚣张。/p

张松正一组织冲锋,日军的机枪阵地几乎三十秒一个弹夹,枪膛早就已经被打的通红。/p

这样疯狂的打法惹毛了所有人,七八十人有手榴弹的都丢了过去,所有人不知道东北方往丢了多少手榴弹,但是一点,东北方那机枪阵地算是彻底毁掉了。/p

张松正的命令是争取一lún_gōng击打垮日军,战场之上可没有半点玩笑话,既然是一轮那便是是一轮,所有人都破釜沉舟,拼了命的往上冲。/p

十秒之后,军统与日军相交,双方开始血拼。/p

说是血拼,但拿刀拼命的只是少数,在这个时候,只要能打死敌人的武器都是好武器,短距离交战,要说灵活和快速,手枪当之无愧。/p

近距离交战虽然是白刃战,但这白刃战是所有手段用尽以后迫于无奈最后的下下策。/p

如今的交战现场,不管是日军也好国军也罢,能用手枪用手枪,能用长枪用长枪,如果手枪和长枪都失去了作用,有的战士会选择用手雷和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p

但用投掷武器拼命的战士除非迫于无奈,自己已经深陷死地,才不得不选择这样的方法与敌人同归于尽。/p

张松正士气如虹没有给自己任何退路,而日军的冲锋小队只要撤退便能活,所以张松正的士气更甚。/p

交战仅仅十分钟,日军便准备撤退,虽说是穷寇莫追,但张松正会给他们这个机会?如今的右翼,谁能帮助这群日军?/p

“追!/p

一个不留,投不投降都是三个字,杀无赦!”/p

张松正再次命令道。/p

见敌人心理防线崩溃开始撤退,军统的弟兄们士气更甚,一个个往日军撤退的方向追去,在追的同时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喊出了一个字:/p

“杀!”/p

杀声震天,不但鼓舞了中部和右翼战场,而且对所有日军来说也是一种威胁,在这样的阵势面前,谁能不怕。/p

这样的杀声,对于中部和左翼的敌人虽然有影响,但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右翼的敌人,在这种声势的威胁之下,逃命的日军似乎腿软了一样,动不动一个踉跄摔了下去。/p

军统的弟兄们与日军很快接近,他们选择了最古老的方式战斗,首先是冲上去扑倒,而后是双方纠缠,最后才用匕首和冷兵器解决对手的性命。/p

在逃窜过程中送命的日军多达二十人,如果张松正不发动追击,这二十人或许不会因此送命。/p

右翼的失败自然影响了整个战局,但日军的后方指挥官却没有选择退兵,在他看来,右翼的国军只是孤军奋进罢了。/p

孤军奋进迟早会吃亏,这一点日军的指挥官很清楚。/p

既然日军知道国军是孤军奋进,难道张松正不知道,这一点他很是清楚,之所以敢这么做,是因为他还有一个更大的阴谋。/p

经过这样一轮凶猛的攻击,日军会增兵,而且会大量的增兵,以少胜多的方法在古代战争中屡见不鲜,但这


状态提示:第271章 以退为进--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