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抗战之铁血救国>第1041章更强的火炮

这在战场上是一个普遍现象,新兵最喜欢的就是使用那些威力强大的武器,但他们并没有考虑到这些强大的武器需要多少时间进行转移。

如果要是转移速度过慢的话,那恐怕就要遭遇到损失了,60毫米的迫击炮威力的确是不大,但胜在能够持续性的输出,而且炮弹也比较轻便,是第1线阵地上的法宝。

100毫米和120毫米的排击炮都在第2线阵地上,反正他们的输出距离也比较长,所以往后撤个几十米反而是安全的。

在第1线阵地上最宝贵的就是60毫米的迫击炮了,这也是老兵用生命总结出来的经验。

第2个就是各种机枪了,很多新兵上来就准备使用12.7毫米的大口径机枪,这种机枪的确是能够给日本军队带来巨大的伤亡,但还是跟刚才那个情况是一样的,得三四个士兵才能够伺候这么一挺机枪。

完全不如德国通用机枪好用,那玩意儿号称希特勒的电锯。

在战场上转移轻便,而且打完了很容易就可以转换阵地,日本的掷弹筒根本就打不到他们。

可如果你使用12.7毫米的大口径机枪的话,除非你给自己周围弄上一块铁皮,要不然的话,日本的掷弹筒很快就光顾你了。

新兵们一个个的在旁边学到了很多的知识,有很多知识都颠覆了他们的认知,好像跟在新兵营当中训练的不一样。

在新兵营当中讲究的是一个步兵班协同作战,但是在阵地上讲究的是三人战斗小组。

一个步兵班固然也会协同作战,但是在阵地战当中,三人战斗小组才是最为重要的,在冲锋的过程当中很多人也看到了三人战斗小组的实用性,所以在战场上更加强调三人战斗小组的存在。

一个步兵班15人编为4个三人战斗小组,还有三人是步兵班的指挥核心。

在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认为这样是把步兵班的火力分散了,但经过战场的实质检验之后,三人战斗小组也深入人心了。

做过初步的交接之后,二愣子就没有那个功夫在前线呆着了,李二虎刚才已经给他透露了一点消息了,说是这一次可以给他们换装新的装备。

这家伙心痒难耐,早就带着自己的警卫员到后面去看看了,现在终于看到了给他们换装了什么。

当眼前的庞然大物出现的时候,二愣子的手都拿不住香烟了,实在是这东西给他的震撼太大了,这就是目前第7集团军最强悍的陆地力量203毫米自行榴弹炮。

之前的时候,所有的第七军将领就感觉出来了,一门自行火炮几乎能够赶得上三门牵引式火炮,所以大家都希望能够出现自行火炮。

但是目前出现的自行火炮口径最大的是155毫米的战场上,一般情况足够使用,但如果要是想要敲掉日本顽固的地堡的话,那就必须得需要203毫米的火炮了。

在上海周边进行战斗的时候,一只203毫米的火炮连就被摧毁了,就是因为他们都是牵引式火炮,战斗完毕之后撤退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现在拥有了203毫米自行火炮,那咱们在战场上活动的范围就大了去了。

这款火炮是前不久才解锁的,李二虎记得这是美式m110系列的自行榴弹炮,在1963年才装备军队,所以这个时候属于超前的了。

不过对于这样的情况,李二虎也没有什么好说的,毕竟系统经常提供的就是一些超前装备。

这款火炮的最大射程达到了将近30公里,这也是这款火炮最大的特点,完全可以让他们在脱离战场之外的地方进行射击。

这样就能够给敌人以最大的杀伤,同时还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自己的安全,当然兑换价格也是十分昂贵的,达到了每门火炮5万贡献点儿。

“军长,这款火炮的战斗全重为26吨,13名成员才能够操纵着玩意儿,射速方面并不是很快,只能够达到每分钟两发,而且持续发射速度还会降低。”

运输军官在向二楞地介绍这款火炮的一些参数,这可能是这款火炮的一个弊端了。

口径越大的火炮发射起来就越慢,这一点是一个铁律,就算是自行火炮的话,也没有办法跳出这个铁律,只能说他们的转移速度比较快。

除此之外,这款自行火炮还带着一个弹药车,弹药车的车厢是全封闭的,能够为这款火炮提供128各类炮弹。

再加上这款火炮自带的60发炮弹,完全可以在各种战场上持续战斗很长时间。

不过他们的部属性非常强,从下达命令到部署完毕,他们要比牵引火炮节省50以上的时间。

行进速度能够达到每小时50公里,这可是其他的火炮没办法达到的,不过速度虽然很高,但现在华夏的道路都不怎么样,如果要是想要开到50公里的话,估计是不太可能了。

听着这一个个耀眼的参数,二愣子的脸上快笑开花了,这种重型装备就是咱们所需要的,如果带着这种装备去胖揍日本人,真不知道那是一番什么景象,现在都想着立马返回战场了,一发炮弹下去,怎么着也能够干掉几十个日本兵吧!

“201旅的人装备了?”

二愣子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

“报告军长,目前除了您手下的重炮团之外,并没有其他的军队装备,这款火炮主要是因为来源比较稀少,再一个就是必须得进行培训,眼前的这些炮兵都在后方培训了半个月了,这款火炮所需要的各种零件众多,如果不进行培训就送上战场的话,对火炮的


状态提示:第1041章更强的火炮--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