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言情总裁>凤穿残汉>第七十四节 非百里之才
势甚微且行踪不定,此等蟊贼当真是黑山?”

林飞会有这样的疑问倒也不足为奇。毕竟黑山军本是黄巾军的一支分支,其鼎盛时期势力遍布常山、赵郡、中山、上党、河内诸郡,对外号称拥兵百万。汉灵帝朝廷无力征讨黑山。以致河北诸郡皆受其侵扰。后来,黑山军的首领张燕派人到京投降,朝廷便拜张燕为平难中郎将,黑山军也就此成为了一支能左右北地局势的军阀势力。袁绍与公孙瓒河北争霸之时,张燕选择与公孙瓒结盟,结果被袁蔡联军击溃于易京城外。此后张燕和他的黑山军在河北几乎消声灭迹。这会儿突然冒出太恒山有黑山出没的消息实在是让人难辨真假。

事实上不仅是林飞,作为幽州刺史的李敏同样对招安黑山一事心存疑虑。不过李敏是担心盘踞太恒山的贼寇真是黑山军。须知李敏作为东汉的官僚本就打从心底里厌恶那些“祸国殃民”的黄巾贼。如果说杜长这等弃暗投明的降将还能让他谨慎用之的话,那作为贼首的张燕就是降而复反的反复之辈实在让人难以信任。因此林飞这边的话音刚落,李敏便迫不及待地接口道,“林邑宰言之有理。太恒贼乃寻常宵小,派兵征剿便可,何须招安。”

哪知蔡吉却摆了摆手摇头道,“李使君此言差矣。无论太恒之贼是否黑山,孤皆有招安之心。”

“主上是想以太恒之贼充实边关?”林飞侧头想了想之后反问道。

“知孤者正杰也。”蔡吉展露笑容道。其实蔡吉又何尝不知黑山、黄巾之类的农民军反复无常。在无法控制局势的情况下一味怀柔招安的结果极可能是养贼为患。正如后世明末的熊文灿招抚叛贼越招越多。但如今是汉末而非明末,汉末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口稀少。由于人口稀少而造成退耕还林粮食减产。而粮食减产又进一步限制人口增长。如此恶性循环下北方的汉人逐渐退入长城以内进而退至黄河沿岸,将北方大片土地留给内迁的异族。而蔡吉现在新控制的疆域又恰恰正是汉人最稀疏的地区之一,所以她目前最缺的就是人口,大量的汉族人口,哪怕是反复不定的山贼、黄巾余党都好过将幽并让给异族。前者只要有土地和安定的环境就能安下心来劳作繁衍,后者哪怕是接受了圣人教化照样还会燃起雀占鸠巢之心。

故而早在心中打定了主意的蔡吉当下便回头向杜长颔首道。“招安一事有劳杜校尉也。”

掐指算来杜长在蔡吉麾下效力已五年有余,五年来杜长见到蔡吉的次数虽屈指可数,却并不影响其对眼前的女子心怀敬畏。须知在杜长心里这世上令他真心诚意感到崇敬的仅有两人,一个是已经仙去的大贤良师。一个便是如今贵为五州之主的蔡吉。至于张燕杜长只是钦佩其武艺高强为人仗义倒也谈不上“崇敬”二字。因为大贤良师让杜长第一次知道何为太平之世,而蔡吉则让他看到了如何早就太平之世。是的,在过去的五年中杜长亲眼看着从南方来的流民如何在官府的指引下屯田安居,易水港如何由一个泊船的港湾变成一座商贾云集的城池。从易水城到蓟城的大小集市间粮食、盐巴、布匹的价格更是平易近人,以至于在没有战报的日子里杜长时而会产生天下已经太平的错觉。

《太平经》有言,“众星亿亿,不若一日之明也;柱天群行之言,不若国一贤良也”。地还是那块地,人还是那群人,只因经略之人由公孙瓒、袁绍换做了蔡吉便能发生如此鲜明的变化,正是这种变化使得杜长认定蔡吉就是《太平经》中提到的国之贤良。所以此时此刻的他不仅相信蔡吉招安的诚意,更由衷地坚信黑山诸部投入蔡氏麾下之后一定能过上当年大贤良师许下的好日子。

想到这里杜长当即深吸一口气朗声抱拳道,“喏!长定不负主上重托。”

杜长的表态令蔡吉十分满意,在定下些许招安的细节之后,蔡吉便命其下去准备太恒之行。而李敏虽不同意招安之举,却也不敢忤逆蔡吉的决断。因此在草草汇报了些许公务之后,他便心有戚戚地起身告退了。随着李敏的身影渐行渐远,一时间凉亭之中只剩下了林飞与蔡吉二人。就见林飞自袖中取出早已准备卷轴献与蔡吉道,“此乃锦西上计簿,还请主上过目。”

蔡吉接过卷轴并未立即展开阅览,就见她先是回头瞥了一眼百步开外正背对着凉亭的曹丕,继而又悠然地朝林飞反问道,“正杰镇守锦西多少年了?”

林飞拱起双手小心翼翼地作答道,“承蒙主上厚爱飞经略锦西已五年有余。”

“五年……”蔡吉抚摸着卷轴上的绑带长叹一声道,“辛苦正杰也。”

林飞听罢释然一笑摇头道,“主上过奖,此乃飞之职责所在,何来辛苦之说。”

哪知下一刻蔡吉却冷不丁地冒出一句道,“可惜孤却以为正杰汝非百里之才。”

“百里之才”是指能治理方圆百里地区的人才。在古代通常是一个县具有百里的,因此可以称县令为百里之才。此刻蔡吉公然声称林飞“非百里之才”无疑是在否定他这些年在锦西的努力。但相比功绩被抹杀的委屈,林飞更在乎蔡吉这句评语背后的用意。

主上为何如此评价飞?难道是不满飞在锦西的所作所为?还是怀疑飞有二心?思虑至此林飞赶紧朝蔡吉匍匐叩首道,“主上明察,飞对主上之忠心可鉴日月!”

眼看看着曾经在自己面前口若悬河的林郎君


状态提示:第七十四节 非百里之才--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