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明又从书堆中翻出几本,《千金方》、《五代史志》、《旧唐书》、《天工开物》,放到禾遇面前,“每个书册的作者名字都不相同,若真是杜撰,那个人该是怎样的英雄人物,能杜撰出四千多年的历史,而且环环相扣?”
空明有些无奈,“这些书都是经过呕心沥血所编写而成,非一人之功,即使是很多人一同参与这场盛事,我也很难相信他们能人为编出这么多可流传千古的佳作。”
禾遇:【若真是历史,为何关于明朝之后的历史只字未提?就算是史官未曾记录在册,民间也该有一两本描写当代人文的书籍吧,而不是像现在一样,历史从明朝朱佑樘时期便戛然而止。】
【若真是浮桐历史,这般绚风貌我且不谈,单论古建筑,万里长城、黄鹤楼、滕王阁、隋朝大运河,还有史书上记载的帝王陵墓,不可能一点遗迹都没有留下吧。】
【即使过了数万年,我们这些后世之人再次阅读这些书籍时,也很难不被它的波澜壮阔,波云诡谲所折服。】禾遇直视他,【王朝更迭、名人秩事、文物古迹还有人心的博弈、利益的争夺、权势的倾轧,你能否认它的魅力吗?】
【敢问这样的历史,若真是真实发生过的,人们会因为悠长的岁月而彻底遗忘吗?那些古文明存在的遗迹会不存在吗?】
随着这一路的所见所闻,禾遇对自己要找寻的真相已经有了一些思路,这些是历史吗,当然是历史,只不过那是华夏的历史,而非浮桐的历史。
可她又有点想不明白,如果这并不是浮桐的历史,那这些关于华夏历史的书籍又从何而来?
它的体系太过全面,明朝之前完全没有断层,很多闻所未闻的书籍都能在浮桐看到,当然这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禾遇在华夏时没有得到系统的教育,书读的也不多,见识浅薄。
但这并不代表她一无所知,她知道一些在战乱中被损毁的著作,每每谈及此事,老秀才都会扼腕叹息,那些书被人糟蹋了,以至后世只能得到残卷。
禾遇当时也觉得很可惜,没能有机会欣赏原作,有些著作纵使是残卷,也足够惊艳世人,到了浮桐后,禾遇因为既要在在书院学阵法,又要回家与师父观澜学星辰之术,所以时间非常紧迫。
即使是这样,她也会挤出时间去阅读书籍,没想到居然在藏书楼中找到当初老秀才说的那本书,而且是没被损毁的原作!
这让她惊喜不已,又疑惑万分,不是被毁了吗?她也是从军之后结交了一些朋友,朋友是个的残卷,当时老秀才已经过世了,她想到老秀才常坐在家门口长吁短叹,直言有生之年若是能一窥残卷也算是心满意足了。
她看到了那本书的残卷,思及此便认认真真地记下残卷内容,她没有什么很高水平的文化,对里面内容也是半懂不懂,但她想着她看过了,记下了,也算是帮老秀才了却一桩心愿吧。
那是她记过最熟练的书,因为它字不多,每次回忆起从前在小山村的日子,她都会想起老秀才,就会在心里默背几遍那本残卷上的内容,算是给自己心灵的一种慰藉。
在此之后,禾遇对浮桐和华夏的历史更起了探索之心,这里面藏着的秘密实在太多了。
空明听了禾遇的话,陷入了沉思,他不得不承认禾遇说的有道理,但也只是有点道理而已,这并不足以动摇他对这段确实是浮桐历史的认知。
如果不是真实发生过的,如何能描写的如此详尽?那可是整整四千年,从夏商周到宋元明,每一桩每一件都有迹可循。
但这也仅仅是在书中有迹可循而已,在书中四千年的历史是一个完备的体系,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都有所记载。
可用浮桐去与书本上的地名等做对比,又好像完全没有头绪,不管是地名还是建筑,都对不上。
他知道秦始皇在咸阳建立都城,葬于骊山,可咸阳是哪儿?骊山又是何地?
浮桐根本就没有这个地方,不论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黄河,还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他都不知道在哪儿,也未听过这个地名。
空明非常困惑,浮桐的现状与他看到的历史,实在是格格不入。
可千百万年的岁月变迁,有变化也是可以理解的不是吗?
两种想法在他脑中转来转去,空明也不知道究竟该信哪一方。
空明掩下心中繁杂的思绪,静下心来开始翻阅书籍,禾遇的目的再明显不过,她想要找到书中历史存在的证据,去亲自走访名山大川,去寻找千百万年前留下的古迹。
禾遇见他认真地查阅书籍,也不出声打扰,她不知道自己的猜测手对还是错,无论如何,她不过是想要一个真相而已,这于她而言,是毕生的追求。
她对于修炼并不那么执着,浮桐国的平均寿命已经是华夏人民寿命的几倍了,升级,掌握更多的力量与权势,都不是她所追寻的,但她也不会放弃修炼就是了,最起码得活到找到真相的那一天。
禾遇揉了揉眉心,浮桐,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啊?!
她们没有看多久,最后一抹霞光就已消失在天际,夜色踏着黄昏的脚步翩然而来。
空明从书卷中抬起头来,从储物袋中拿出几盏灯,摆在旁边,书房内顿时就亮了起来。
禾遇站起身,走到阳台去看被夜色笼罩的群山,屋中的几盏灯火更衬得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