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召唤之天下归一>第六百五十七章:宗法祖训

第六百五十七章:宗法祖训

天统五年,七月,在伐秦大军班师回朝之际,中书令崔浩、门下令张宾向皇帝邓昇呈上了辞呈,邓昇挽留无果后,只能同意,并且火速提拔吏部尚书寇准为门下令、刑部尚书范仲淹为中书令、吏部侍郎荀彧为吏部尚书。

崔浩、张宾的离开,象征着邓国一个时代的落幕,自邓昇登基,几十年来,朝野内外都早就习惯了崔浩、张宾、蒋琬、苏弘这四大巨头的领导,而如今苏弘离世、崔浩、张宾、蒋琬相继离开朝堂,自那一刻起,曾经主宰邓国政坛的四大派系也正式落幕。

天统五年,七月二十五日,乾阳宫,今日邓昇屏退左右,独自召见了太子邓灏。

随着年纪的增长,邓昇越发的觉得邓国的各种制度还存在不少的缺陷,这些缺陷在邓昇活着的时候或许没什么,但是一旦邓昇走了,那这些问题随时都可能直接要了邓国的命。

有些敏感的问题,邓昇并不是太过方便与朝臣商议,而整个邓国,有资格与邓昇谈论这些问题的,就只有邓灏这个未来的皇帝了。

而邓昇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那就是皇位继承制和爵位继承制,特别是皇位继承制,这个直接关系着整个邓国的传承。

华夏的皇位继承制,一般都是采用周朝的宗法制,立嫡以长,也就是嫡长子继承制,但是在春秋时期,晋国发生了曲沃代翼,小宗取代大宗,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宗法制正式崩解,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国家的继承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形式。

不过后来汉朝建立之后,华夏历朝历代便都基本沿用周朝的宗法制,但是其中的争斗却从来没有少过,邓昇分析了其原因,那就是对于皇位继承的顺序没有明确的规定。

纵观历朝历代,皇后大多无子嗣,所以当无嫡子的情况下,皇帝的其他儿子其实继承皇位的机会都是等同的,就看能不能得到皇帝的青睐了,当然,如果敢起兵夺位的话,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而金、元、清等几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在皇位的传承方面并没有什么明确的规定,这也导致为什么但凡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每一次的皇位更替都是伴随着各种的阴谋诡计和腥风血雨。

其中首推就是元朝了,元朝历代皇帝里面,除了元成宗、元仁宗、元英宗这几个皇帝的继位比较顺利之外,其他皇帝登基之前,都是要先经历一场腥风血雨的大战,赢了,你就是皇帝。

与元朝喜欢真刀真枪的干一架相比,清朝更倾向于各种的阴谋诡计和手段,或许这也和清朝的皇子普遍没有兵权有关吧,不然大概率也会打得很精彩。

清朝也没有明确的继承人制度的,很多时候都是根据皇帝自己拍板决定的,清朝每一次皇位交替,都是一场博弈,康熙也曾希望确定嫡长子继承制的,只可惜没能如愿,就算是后来雍正确立了秘密立储之后,也不曾消停,相比之下,嘉庆绝对是幸运的,虽然也是秘密立储,但是谁都知道他是下一任皇帝,没办法,谁让他爹乾隆太能活了,把大部分的儿子都熬死了,就只剩下几个,剩下的儿子里面,年纪最大、能力较好的就是嘉庆了。

相比之下,邓昇比较喜欢的明朝的继承制度,虽然明朝也曾出现靖难之役的夺位之争,但是为什么明朝这么多藩王,就只有明成祖朱棣敢起兵呢?除了自身实力强大之外,更重要的是,那个时候,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都挂了,明太祖朱元璋剩下的儿子里面,他最大了,在这个时候,他就是长子,所以在朱标一脉完犊子之后,他就是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人,毕竟在那个时候,朱棣虽然实力强大,但是并不是最强大的,比他实力强的,还是有的,但是就只有他敢起兵。

而明朝除了这一次靖难之役之外,剩下的皇位传承还是比较顺利的,虽然朱棣不太喜欢明仁宗朱高炽,但是碍于朱元璋留下的皇明祖训,也不得不传位给朱高炽,因为只要朱棣还认朱元璋这个爹,就得听皇明祖训的。

之后的皇帝里面,唯一有波澜的就只有明穆宗和明光宗了,嘉靖皇帝的儿子里面,就只有两个儿子活到了成人,虽然有过争斗,但是最后还是年纪最长的明穆宗继位了,明光宗也是如此,明神宗想立三子福王,为此还和朝臣刚了几十年,但是最后还是得传位给明光宗这个长子。

当然,这个制度也是有弊端的,那就是如果嫡长子是一个昏庸无能之人,就会坑害整个国家,但是人啊,又哪里考虑到那么多呢,如果嫡长子没有其他儿子能力强,就传位给其他儿子,那万一皇帝的儿子都是废物,难不成还要从宗室里面选一个贤明的人吗?这明显是不现实的。

而邓昇就是要仿照明朝的宗法制度,建立一个属于邓国的宗法制度,虽然邓昇不敢保证自己的每一代子孙都是明主,但是这个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王朝的平稳过渡,尽可能的减少流血事件。

而邓国的建立者并不是周朝遗留下来的贵族,对于宗法制并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虽然邓国立国快三百年了,但是其实并没有一个标准的继承制度的。

皇位的继承人一般都是以三种形式产生,一个是能力出众,得到君王认可的,一个是得到君王的宠爱,第三个就是自身势力庞大,迫使君王承认。

比如当初的邓昇,就是赢下了自己的一众兄弟,才得到了王位的,而正因为


状态提示:第六百五十七章:宗法祖训--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