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天阙泪>第14回京师乱象五

杨春和王德逃回后向崇祯报告,说亲耳听到两个后金将领谈话,他们故意撤退,等已经答应做内应的袁崇焕大人赚开城门后再杀回马枪。

该消息立刻在朝廷引起了轩然大波。平素一直将袁崇焕看做眼中钉的阉党纷纷上书,要求治其通敌卖国之罪。也有一些人指出,这也许是皇太极的反间计,欲使我自毁长城。还有人质疑说,敌人这次并没有从宁锦防线经过,袁崇焕又没有接到圣旨,怎么能那么巧地赶来解救京城。

偏偏此时袁崇焕递折子,说辽东军兵长途驰援人困马乏,请求打开城门放军兵进城休息。

这一下,攻击袁崇焕者似乎找到了依据,群情汹汹,要求拿问。

终于,自己听信了多数人建议,在接见袁崇焕、祖大寿等人时,命令锦衣卫将袁逮捕下狱。北京城的老百姓在城郊的财产被后金官兵抢掠一空,听到是袁崇焕勾结金兵,立刻上万民书,要求将之千刀万剐分而食之。

逮捕袁崇焕那天,忙乱中祖大寿等人逃脱,率领部队逃离了北京城。听说怕殃及自身,军心不稳,似乎有率部投敌的迹象。

在这个关键时刻,袁崇焕从狱于中写信给祖大寿等人,晓以民族大义,要他们不要做一失足成千古恨的蠢事,终于稳住了军心。

次年,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刽子手报告,一共剐了3543刀。北京城的老百姓围在刑场周围,刽子手每割下指甲盖大小的一块肉,立刻有人用一文钱买下生食之。从头到尾,袁未呻吟一声,只是牙齿都咬碎了。死后,首级又被传谕九边,为叛国者戒。

从百姓愤恨的程度上,崇祯帝认为自己代表了民意,是圣君。

如果五十年后崇祯泉下有知,得知清廷编著的《开国明君皇太极》中,赞扬皇太极巧施反间计,使大明朝自毁长城,除掉了清军官兵最忌惮的将领袁崇焕时,有何感想。

仰或当时人云亦云被阉党挑唆群情汹汹的老百姓,得知这一切都是阉党的阴谋,是投降派对抵抗派有步骤的打击时,又当如何?就是他们,后来绝大部分在家门口贴上了“顺民”的纸条,壶浆箪食迎接大顺军。不几天,又跪迎多尔衮率领的大清军。

崇祯更不知道的是,自从屈杀了袁崇焕之后,大明朝统军将帅人人自危,再也没有出现像袁崇焕那样深谋远虑不计个人荣辱一心为国的统帅。

崇祯帝在地图前思忖良久,自言自语地说:“祖宗训言:‘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前三次都有惊无险转危为安,难道这一次就不会否极泰来?上天看在朕勤勤恳恳,宵衣旰食,夕惕朝乾的份上,幸运之神也会再眷顾朕一次吧。”

历史没有如果,如果崇祯知道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敌人兵临城下,匆忙拥立的新君代宗之所以打赢京城保卫战,主要靠的是兵部尚书于谦和大学士王文等抵抗派。于谦在英宗被敌人押到阵前,胁迫开城投降的时候,果断地回答:“君为轻,社稷为重。”其整饬兵备,部署要害,奋不顾身,英勇杀敌,忠贞简朴,口不言功。最后却没有死于敌人之手,而是死于奸佞的陷害,与后面的袁崇焕何其乃似。

崇祯还不知道的是,他的兵部尚书张缙彦和首辅大学士魏藻德,此刻已经对坚守京城不报任何希望。连一向自负认为能洞察臣工一切动向的他,也被蒙在鼓中。

在大明朝京城乱成一团的时候,李自成的人马已经长驱直入,抵达了素有“九边之首”的宣府城下。

据史料统计,在明朝立国的276年中,与长城以北的蒙古发生大小战争190余次。本着高筑墙广积粮的基本策略,开始依险要而扎营的大明,在边地屯田练兵。当时,想逐步蚕食敌境,敌来兵战,敌退兵耕,达到减轻朝廷军费负担征服漠北的目的。于是,沿着长城一线,由东到西依次设立了辽东镇、蓟州镇、宣化镇、大同镇、山西(太原)镇、延绥镇、宁夏镇、甘肃镇、固原等九镇,由都司管辖,五府掌控,兵部管理。这样,兵部有令无权,五府有权无令,一切由圣上做主。

宣化镇之所以被称为“九边之首”,因为其东到京师,西达大同,南至易州,北抵大漠,其身后隔着一个居庸关就是北京。曾有人形容该地“南屏京师,后控沙漠,左扼居庸之险,右拥云中之固,”诚谓边陲重地也。

宁武关一战,给李自成留下了极重的阴影,一个小小的宁武关竟然坚守了七天七夜,折损大顺军四万人马。照此下去,前面还有四道关隘,如何是好,正当其犹豫还要不要继续进兵时,大同总兵姜瓖派人送来了降表。并且说前面的阳和关总兵是自己的弟弟,这两个城池都可以兵不血刃归顺。这一下,大顺军统帅部笑声四起。

一场招待姜瓖使者的酒宴尚未结束,宣府镇总兵王成荫也派人送来了纳城文书。这一下,顿使李自成欣喜若狂,厚赏了来使,挥兵启程。

宣府总兵王成荫和监军杜勋在帅府摆宴,招待李自成及其高级将领。行前,制将军李岩婉言劝道:“王总兵毕竟是新近投诚之人,帅府门禁森严,数重院落,赴宴未必没有风险。建议内穿铠甲,多带卫士剑不离身,且少去几个将领为妙。”

牛金星笑道:“贤弟过虑了,人家以数万之众降我,岂肯在酒席宴上再动手脚,料可无妨。”

李岩说小心没大差,你们赴宴,我在家守老营吧。

这场酒宴极致精美,都是李自成等


状态提示:第14回京师乱象五--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