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第164章文死谏武死战

“喏。”

阎春等人立刻领命,探听消息是他们最擅长的,反而是去湖中探路更危险,基本上都是有去无回。

有邓演坐镇指挥,刘志还是很放心的,不过他也指示龙麟卫加派人手,尽可能地保障他的安全。

自从董班北上的消息公开之后,不知何时,关于他们已经失踪的消息也开始秘密流传。

尽管曹腾属下和龙麟卫合作,抓了一批人,又不断地辟谣,但流言还是愈演愈烈,甚嚣尘上。

朝堂上,甚至有人公开质问皇帝,为什么私下组建军队,并且在不经过公议的情况下就调动。

在他们看来,这是陛下独断专行的结果,甚至上升到开始攻击他的其他改革政策。

八月二十日的朝议,便在一片争吵声中开始,面对群情汹涌的臣子们,刘志全程面瘫。

这是他早就预料到的情况,所以无论他们怎么言词激烈,都无动于衷。

因为举荐考核制度也连带着受到了攻击,太尉黄琼对陛下也很不满,带头质问皇帝。

刘志面无表情地环视一圈,虽有几个人替他开解,但却敌不过大多数人的口水。

至于尚书令袁盱等等自己的心腹臣子,上朝之前他就打过招呼了,让他们不要开口,保持沉默。

他倒要看看,跳得最凶的都是些什么人,到底有多少人是对方的,又有多少人是被挑唆起来的无知之辈。

皇帝不接话,臣子们跳了一会儿,也自感没趣,不过他们心中都觉得很诧异。

这位十七岁的少年天子,向来都是个性情中人,喜怒哀乐从不刻意隐瞒,但这一回的反应却十分反常。

到底是动了真怒,还是心中有愧,不愿开口?

不过皇帝这明显反常的反应,还是让一部分随波逐流的臣子们,打了退堂鼓。

毕竟,谁也不想真的触怒陛下,万一惹毛了他,不管不顾起来,谁也承担不起他的怒火。

但依然有那么几个不依不饶,口沫悬飞指手画脚,刘志的眼中射出危险的光芒。

中国古代的文臣们,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他们十分热衷于谏言于皇帝,以此来衬托自己的忠贞德操。

而且最好是皇帝越生气越好,哪怕来个当朝廷杖什么的,方能显现出他的刚正不阿。

所谓的文死谏武死战,对那些头脑发热的臣子们来说,反而认为是一种无上的光荣。

儒家文化的忠君思想,熏陶出一批自诩品德高贵的清流,刘志觉得,他们就是些沽名钓誉之徒。

以为抓住了他的小辫子,便能死谏,成就自己的万世清名。

呸!不过是一群不长脑袋,受人唆使的跳梁小丑罢了。

他偏不如这些家伙的意,既不发火,也不认错,就这么僵持不下。

亲政以来,他总结出的最大经验,就是该耍赖的时候,一定要脸皮厚,再厉害的臣子,也拗不过一个无赖皇帝。

就算做不到刘备那样的极致厚黑,起码也要学个五六成吧。

朝堂上的气氛就这么越来越诡异,到最后,一个个都说不下去了,大眼瞪小眼,谁也没办法。

见时机已到,刘志大袖一挥,“散朝!”

也不给他们继续争辩的机会,就扬长而去。

回到中德殿,立刻就吩咐田晏,除有限的几人之外,其他无论何人求见,一律挡在外面。

这几天,上疏谏言的奏章如雪片般飞来,案上都堆不下了,刘志吩咐将谏书全部清理出来,扔在一边不理不睬。

他想清楚了,要想揪出幕后主使,就只有让局势先失控,尤其是针对他这个皇帝的行动,越乱越好。

此人的局铺得越大,破绽也就会越多,到时候顺藤摸爪,一定可以把藏在暗处的恶鬼给抓出来。

所以,在与心腹臣子们商量之后,他便摆出一副任性妄为的面孔,任由事态不断发酵酝酿。

但这件事情对他的声誉影响并不大,根据龙麟卫在民间反馈回来的信息,百姓们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却截然不同。

他们认为陛下此举是为黎民百姓考虑,尤其是试行世兵制,对那些流离失所的灾民,确实是最好的安置方法。

只要民心不失,那些大臣们闹就闹吧,他不在乎。

现在想想,也难怪历史上的汉桓帝会重用宦官,当年被梁冀欺负时,那些家伙集体失声,在生死面前,他们的所谓气节不值一提。

现在没有了大将军的威胁,他们个个都显得高风亮节了,还不是仗着他不敢痛下杀手,有恃无恐罢了。

反观那些个宦官,他们很清楚自己的荣辱只在皇帝一身,所以言听计从,忠心耿耿。

只是桓帝过于放纵他们,失去了约束的人性,又怎么禁得起考验呢。

刚坐下,外面便回禀杨俭求见。

“陛下,前几日您授意调查的伍成,苏曜故意与之结交,套出了一些口风。”

“哦?怎么说?”

刘志有些意外,当时他不过是随意之举,并没有指望有什么大发现,结果没想到却歪打正着。

“据那伍成自己说,是他有一日无意中偷听到其父与人密谈,说是要搅乱京师局势云云。”

刘志微微皱眉,“你觉得,有几成可信度?”

杨俭直言不讳,“臣觉得至少有六七成可信。”

“你且说说看。”刘志挑了挑眉头,来了兴趣。

“这伍成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家中只此独子,宠爱过甚,平日里其父亲的书房之类都是随意进出的


状态提示:第164章文死谏武死战--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